雅克和他的主人

作者:米蘭·昆德拉(捷克)譯者:尉遲秀
捷克首都布拉格。(MICHAL CIZEK/AFP)
font print 人氣: 2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故事從主、僕兩人的漫遊之旅展開,一路上他們談論宗教、階級、道德、男女……這趟旅程既幽默又荒誕。故事中表達出作者昆德拉對自由的嚮往、嘲諷自己的祖國捷克遭到蘇聯入侵、作品被禁等殘酷現實……

昆德拉:「我們始終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獨特,一切的不幸都因為我們汲汲營營地追求差異。」

序曲——寫給一首變奏

俄國人於一九六八年占領我的祖國,當時我寫的書全被查禁了,一時之間,我失去了所有合法的謀生管道。那時候有很多人都想幫我。一天,有位導演跑來看我,問我要不要把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白痴》改編成劇本,再以他的名義發表。

為此我重讀了《白痴》,也了解了一件事,那就是即便我餓死了,也無法改編這部小說。因為我厭惡書中的那個世界,一個由過度作態與暗晦深淵,再加上咄咄逼人的溫情所堆砌起來的世界。然而正是在彼時,一股對於《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的莫名鄉愁卻由心底驀地升起。

「您不覺得狄德羅會比杜思妥也夫斯基好些嗎?」

他不覺得。而我,我卻揮不去那古怪的念頭;為了盡可能與雅克和他的主人長相左右,我開始將他們想像成我自己戲裡的人物。

***

為什麼會對杜思妥也夫斯基有這般突如其來的強烈反感呢?

是身為捷克人,因為祖國被占領而心靈受創,所反射出來的仇俄情緒嗎?

不是,因為我對契可夫的喜愛不曾因此中斷。

是對杜思妥也夫斯基作品的美學價值有所懷疑嗎?

也不是,因為這股對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強烈反感,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這種感覺根本沒有絲毫的客觀性。

杜思妥也夫斯基之所以讓人反感,是因為他書中的氛圍;在那個宇宙裡,萬事萬物都化為情感;也就是說,在那兒,情感被提昇至價值與真理的位階。

捷克被占領之後的第三天,我驅車於布拉格和布德若維斯城(卡繆的劇作《誤解》〔Malentendu〕中的背景城市)之間。在路上、在田野裡、在森林中,處處可見俄國步兵駐紮的軍營。車行片刻,有人將我攔下,三個大兵動手在車裡搜索。檢查完畢,方才下令的軍官用俄語問我:

「卡喀,粗夫斯特夫耶帖斯?」

意思是說:「您有何感想?」

問句本身既不兇惡也無嘲諷之意,問話完全沒有惡意。軍官接著說:

「這一切都是誤會。不過,問題總會解決的。您應該知道我們是愛捷克人民的。我們是愛你們的!」

原野的風光遭到坦克摧殘蹂躪,國族未來的數個世紀都受到牽連,捷克的國家領導人被逮捕、被劫持,而占領軍的軍官卻向你發出愛的宣言。

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占領軍軍官並無意表達他對於俄國人入侵捷克的異議,他絕無此意。俄國人的說法和這位軍官如出一轍:他們的心理並非出自強暴者虐待式的快感,而是基於另一種原型——受創的愛——為什麼這些捷克人(我們如此深愛的這些捷克人!)不想跟我們一塊兒過活,也不願意跟我們用同樣的方式生活呢?非得用坦克車來教導他們什麼是愛,真教人感到遺憾。

***

感性對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自從人們認為感性代表某種價值、某種真理的標竿、某種行為判準的那一刻起,感性就變得令人駭怕了。最高尚的民族情感好整以暇,隨時準備為最極端的恐怖行徑辯護;人們懷抱滿腔抒情詩般的情感,卻以愛為聖名犯下卑劣的惡行。

感性取代了理性思維,成為非知性和排除異己的共同基礎;感性也成為如榮格(Carl Gustav Jung)所說的「暴行的上層結構」(la superstructure de la brutalité。

情感躋身於價值之列,其崛起的源頭上溯極遠,或許可以直溯至基督宗教和猶太教分道揚鑣的時刻。「敬愛上帝,行汝所欲」,聖奧古斯丁如是說。

這句名言寓意深遠:真理的判準從此由外部移轉到內部——存在於主觀的恣意專斷之中。愛的模糊感覺(「敬愛上帝!」——基督宗教的命令)取代了律法的明確性(猶太教的命令),並且化身為朦朧失焦的道德判準。

基督宗教社會的歷史自成一感性的千年學派:十字架上的耶穌讓我們學會了向苦難獻媚;洋溢著騎士精神的詩篇告訴人們什麼叫做愛;布爾喬亞的家族關係勾起我們對於家族的懷舊感傷;政治人物的蠱論滔滔成功地將權力慾「情感化」。正是這段漫長的歷史造就了情感所擁有的權力、豐富性及其美麗容貌。

不過,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感性因為某種與其互補的精神而獲得平衡:這種精神就是理性與懷疑,遊戲以及人文事物的相對性。於是,西方文明得以進入全盛時期。

索忍尼辛於其著名的哈佛演說中,將西方危機之濫觴置於文藝復興時期。這樣的論點顯現了俄羅斯文明的殊異之處;事實上,俄羅斯的歷史之所以有別於西方,乃因文藝復興不曾出現在這個國家,而文藝復興的精神也未曾在此地應運而生。這正是為何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俄國人的心理所感受到的是另一種不同的關係;而俄羅斯靈魂(其深沉及其粗暴)的神秘之處就存在這種關係裡。

當俄羅斯沉重的無理性降臨我的祖國,我本能地感受到一股想要恣意呼吸現代西方精神的需要。而對我來說,似乎除了《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之外,再也找不到如此滿溢著機智、幽默和想像的盛宴。

寫作《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為了我個人的樂趣,或許還隱隱約約懷抱著一個念頭:說不定有一天可以借個名字,將這齣戲搬上舞臺,在捷克的某個劇場裡演出。

代替作者署名的是我散置於字裡行間(這又是一場遊戲,一曲變奏)幾許和舊作有關的回憶:雅克和主人這一對,是〈永恆慾望的金蘋果〉(《可笑的愛》)那兩個朋友的翻版;戲裡有關於《生活在他方》的暗喻,也影射到《賦別曲》。

是的,都是些回憶;整齣戲正是要向作家的生涯告別,一個「娛樂式的告別」。約莫在同一時期完成的《賦別曲》,本來很可能是我的最後一部小說,然而在此期間,我卻絲毫不覺遭遇挫折的苦澀,只因為個人的告別雜纏交錯著另一無垠無際撼動人心的賦別儀式:

在俄羅斯黑夜無盡的幽暗裡,我在布拉格經歷了西方文化的驟然終結,那孕育於現代(Temps modernes)初期,建立在個人及其理性之上,建立在多元思想及包容性之上的西方文化,我在一個小小的西方國度裡,經歷了西方的終結。是的,正是這場盛大的賦別。

***

一天,唐吉訶德同他目不識丁的土包子僕人一道離開家門,去和敵人作戰。一百五十年後,托比·山迪(Toby Shandy)把他的花園當作假想的戰場;他在花園中,沉湎於好戰的青春回憶裡,他的僕役崔林(Trim)則忠心耿耿地隨侍在側。

崔林踸踔於主人身旁,正如同十年之後在旅途上取悅主人的雅克,也和其後一百五十年,奧匈帝國的勤務兵帥克(Joseph Chveik)一樣多話又固執,而帥克的角色也同樣讓他的主人盧卡什(Lukac)中尉既開心又擔驚。再過三十年,貝克特(Beckett)《終局》(Fin de partie)裡的主人與僕役已然孤獨地站在空曠的世界舞臺之上。旅行至此告終。

僕役與主人橫跨了整部西方的現代史。在布拉格,神聖的上帝之城,我聽見他們的笑聲漸行漸遠。懷抱著愛與焦慮,我始終珍惜這笑聲,一如人們對於注定稍縱即逝的脆弱事物之眷戀。

一九八一年七月於巴黎 ◇

——節錄自《雅克和他的主人》/皇冠出版公司

(〈文苑〉)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Heaven
    在北大荒和其他改造場所,當局不讓右派們回家探親,也不讓親友探望。右派們度日如年,好不容易熬過二年,他們為了摘帽拼命冒死勞動,因此累死、工傷死、餓死,和自盡死了許多有才華良知誠實善良的右派分子。
  • 英國泰晤士河
    一個死而復活卻無法言語的女孩,三個渴望彌補喪親之痛的破碎家庭,跨越人間與冥界的河流,會帶著他們迎向什麼樣的命運……即使故事在本書的最後一頁宣告落幕,河畔的人們仍將繼續在雷德考的渡口操舟行槳,讓眾生的故事交織匯集成生生不息的巨流河……代代相傳,直到永遠。
  • 一個冬日的下雪天,待在溫暖屋內的愛麗絲與小黑貓玩「假裝」遊戲,玩著玩著,卻爬上了壁爐檯,穿過如薄霧般的鏡子,來到了一切都與現實世界顛倒的鏡中世界。鏡中世界是個大棋盤,愛麗絲成了當中的一顆棋,想成為西洋棋后的她開始下起了這盤棋……
  • 一個金澄澄的夏日午後,頭枕在姊姊腿上昏昏欲睡的愛麗絲,突然間看見一隻拿著懷錶趕時間的白兔,滿懷好奇心的她追著兔子,一起跳進了樹籬下的兔子洞,隨後展開了一連串的奇幻際遇……
  • 一段追尋智慧、真心(愛)、勇氣與家的奇幻旅程……
  • 彼得和喬留下了兩則傳奇。一則是他們偉大的努力,以大膽、輕量的創新方法攀登高峰,第二也是更為持久的成就是他們寫下並流傳的書。從他的登山生涯開始到最終,彼得的寫作天分顯露無遺。
  • 「韮山花坊」是遠近馳名的花坊。今年,花坊增加了一位生力軍——因故輟學的表妹芽依。芽依在工作之餘發現了隱藏於花朵之下的花語世界,也因為她,韮山家成員塵封多年的心結化解了……
  • 從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年期間,夏洛克‧福爾摩斯十分繁忙——可以這麼說,在這八年內發生的疑難公案,警方都曾向他諮詢過;他還在千百件私人案件的調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一些案件的案情錯綜複雜,結果出人意料。許多驚人的成就和一些無可避免的失敗是他這一段時期的結果。
  • 擁有一切傑出家事女僕特質的菲莉希黛,辦事俐落、進退有度、誠實忠心。可是,伴隨她的卻是一次次的挫折。她在失去依託與尋找的過程中卻仍保持著簡單的良善之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