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秋鹑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6日讯】
宋 李安忠
野菊秋鹑 册
绢 设色
24.1 x 40.5公分

秋天的林野里,两只体态丰圆、身披白羽的鹌鹑,相偕在土坡上漫步。一只举着头,听着风里的声响;另一只则低头,端视地上无名的草叶。坡地的一方,热热闹闹地横斜伸出野菊、荆棘、竹叶、秋草与攀附的藤萝。

  传统花鸟画,除了能为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外,吉祥含意的增添,不但丰富了花鸟画的内涵,也为人们的心灵带来满足与慰藉。鹌鹑在花鸟画中,常常成双出现;又因为与“安”谐音,是画里的常客。而菊与“居”音近,因此也多与鹌鹑并称,意为“安居”。在这幅“野菊秋鹑”图中,除了有“安居”的祝福之意外;鹌鹑以白色为主羽,也是罕见而又吉祥的。因为在宋代,白色正是祥瑞动物的特征之一。

  这幅“野菊秋鹑”图旧传是南、北宋间的画家李安忠(活动于1119-1162)所作。李安忠善画花鸟、动物,尤其善于捕捉“猛禽捕食小鸟”这类题材,是位曾获“赐金带”殊荣的杰出院画家。这幅“野菊秋鹑”图,画家用笔细腻而又深具变化,鹌鹑的毛羽、丛生的秋草,都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细密的观察,虽然未必出自李安忠之笔,但仍属宋画中的精良之作。

  设色画鹌鹑两只,在土坡上,背景作野菊荆棘。双鹑的喙部、飞羽翼缘,以及幅左方下曳的竹条枝尾,依稀可见曾经修改的底稿墨痕。下曳的竹尾当是源自左侧坡上竹丛,今则仅见枝尾,再者,鹌鹑身后,此一长方册偏左方,有明显的数道纵向折痕。由此二者观之,或可推测原画尺寸不止于此,折痕或即为当时对开之处,而原本前景的竹丛勾勒清晰,后方竹影摇曳,后者今犹能依稀管窥原貌。
  画上原无名款,清代收藏家梁清标(公元1620-1691年,字玉立,又字棠,号蕉林)始定为李安忠作品。按李安忠(活动于12世纪上半叶)以花鸟走兽闻名于世,尤工于“捉勒”(注1),曾任职于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画院,官衔成忠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l-1162)复职,赐金带,显见其画艺高超。(注2)此画据江兆申看法,画中野菊点叶及勾竹笔墨,近于同时代马远(活动于1190-1224)、马麟(活动于1195-1264)父子之风(注3),若将此画与本院典藏之马麟“暮雪寒禽”(图版64)相参照,确实有所神似之处,此画为南北宋之交作品,殆无疑问。

  画中鹌鹑以白体为主,也彰显宋代祥瑞画风;据南宋邓椿《画继》(书成于1167左右)所记,宋徽宗“别无他好,唯好画耳”,当其在位太平期间,“诸福之物,可致之祥,奏无虚日,史不绝书”,徽宗曾将其中各类“尤异”者写之于丹青,前后累至千册,亦即有名的“宣和睿览册”,而其中第四册即为“凡所得纯白禽兽,一一写形”。(注4)

(葛婉章)

注1:按王伯敏对于“捉勒”释名为:“指鹰鹞猛禽捕食鸠鸽雁雀小鸟”,与一般所谓“勾勒”不同。见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页317。

注2:文史哲出版社编辑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页357。

注3:国立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宋画精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5-1976),中卷,页15,图版47。

注4:南宋邓椿,《画继》,收录于《画史丛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一册,页271-272。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94-295。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