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杜荀鶴《自敘》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2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杜荀鶴《自敘》

酒甕琴書伴病身,熟諳時事樂於貧。
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
詩旨未能亡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無言處,白髮吾唐一逸人。

【作者簡介】

杜荀鶴 (公元846 – 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能反映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境遇,鞭撻不正之風,有濟世救物的熱情。著有《唐風集》。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用向人自敘的口吻寫出了作者身處暗世、有志難伸的困境與憂煩,並揭示了造成此境的社會病根,讀起來生動感人。
酒甕:盛酒的罈子。
熟諳:熟悉。
祿:官位,又指古代給予官員的俸給。
物:泛指萬物,包括人、社會。
世情:世態人情。奈:
無奈,怎奈。
值:遇到,碰上。
吾唐:「我大唐」,因為作者是唐人。
逸人:遁世隱居的人。

【全詩串講】

酒罐子、雅琴和詩書伴隨著我的帶病之身,
熟習了當今世道和政情、我反而樂於守貧。
我寧肯,在天地間做一個閑散遊吟的詩客,
也不願去竊取作官的俸祿、當個昏官庸人。
我沒有忘記,詩人的宗旨是在於救人濟世,
但無可奈何,碰上當今的世道卻容不下真。
這讓我,一生中的肺腑之言沒有地方可講,
我大唐雖大,直到白了頭我還是閑散逸民。

【言外之意】

晚唐世道漸暗,詩人守真不移,這就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詩人貧病交加,但寧願以書寄情、以琴抒憤、以酒澆愁,也不放棄「真」而去「竊」取官位。自古以來,好詩人就是社會的鏡子、歷史的聲音,時刻關照著人民的疾苦、吟唱著歷史的興亡。當他面對一個「不容真」的世道,眼睜睜地看到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無力去改變、自己的肺腑之言又無處可訴時,其心中該是何等的痛苦啊!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當來到水的源頭時,不妨席地而坐,仰看白雲出岫在藍天漂浮,一片寧靜祥和中,卻蘊含了無限的變化,勃勃的生機。一切都是那麼玄妙,那麼自由,在清風白雲間,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其實什麼都有了。
  • 在唐代藝術中,小令詞的清空,和水墨畫的淡遠,可說是互為輝映的雙璧。而詞人又兼畫家的張志和,是結合了這兩宗藝術的高手。這闕詞通篇只有二十七個字,給人的感覺卻像是一幅江南水鄉澤國的漁歌圖。在整個天地間,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細雨所籠罩了,萬物都各自消失了他們的邊界,而成為渾然的整體,象是古代畫的水墨暈染。
  • 這是一首祝酒歌。前兩句說敬酒,後兩句是祝詞。金屈卮是一種古代名貴酒器,用它來敬酒,以示尊重。
  • 墨林漫步:唐詩佳句
  • 如果有人也因此而想起了自己永恆的家,則黃鶴樓也不枉自在江邊獨立千年了。人有回歸的念頭,那就是有希望的人。有希望的人心中也就沒有那樣多煩惱和憂愁了。
  • 這首詩的內涵,應是白居易晚年,人生百味嘗盡後的體悟。“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縱使功成名就,也只是蝸牛角上的爭奪;就算富貴百年,也只是石火光中的一閃。“蝸牛角上”和“石火光中”是何等的渺小短暫?但即使這樣,在浮生若夢中的人們,還是苦苦地追求著名、利、情,成也擔心,敗也擔心。然而相信天命、承認天理的人都知道,世上的富貴貧賤,各憑造化,榮祿平庸,早有安排。知曉真相的人,怎麼還會為這種事煩惱呢?所以,不開口笑的才是痴人哪!
  • 中國新聞界的腐敗,因中央電視台趙安貪污案的暴露而廣為公眾注意,一名電視台的節目總監,公然在床底下鋪藏一千萬元現金,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北京「中央電視合」簡稱「央視」,被稱為「中國第一媒體」,趙安案之發生,其最大的背景乃是這個媒體霸王的超級壟斷性,它有數以億計的觀眾,有天文數字的廣告收入,是一個典型的官僚資木主義經營模式。
  • 秋天是詩人們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季節。許多詩人都會觸景傷情、悲秋滴淚。但作者卻在寒秋中找到一片明朗的春景,讓人體驗到溫暖的春情,使人意識到一片蕭條中仍有勃勃生機。
  • 佛門是空門,空門駐空心。作者才入門一遊,便凡塵如洗、俗念頓泯,心生喜悅,並與眾僧喜悅一同融入那悠揚遠播的鐘磬聲中,使得山寺、樹木、花草全都瀰漫在喜悅的音樂裡。作者一遊尚且如此,經年累月居住其間、每日打座修心的僧眾,其心境又當如何?
  • 「放生」就是把活的動物放回到自然界中它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去。「放魚」是「放生」中最普遍的一種。這首小詩就是作者在「放魚」時對魚說的一番話,是詠物詩中富於哲理、意味雋永的佳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