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漫谈:二人台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游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区。初名“打玩艺儿”,后来统称二人台。其形成过程有二说:一说清光绪年间,于内蒙古西部,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民间舞,创造出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取名“蒙古曲”;一说清末叶,由山西河曲民间演唱小曲的“打坐腔”与秧歌等结合发展为歌舞表演唱,之后流传至内蒙古西部,吸收蒙族歌曲演变而成。

初为曲艺走唱形式,表演者通常为一男一女,一人可饰几个角色,后来进一步发展成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间小戏。乐队由笛子,四胡、扬琴和四块瓦组成,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内蒙古的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东西两路,西路二人台初称“蒙古曲”,演员只有丑、旦二人,节目中人物多时,由丑扮演各种角色,称“抹帽戏”。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遇有剧中人物超过两个时,则由多人分饰角色同台演出,传统剧目以《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影响较大。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山东荷泽解元集乡穆李庄素以面塑之乡闻名于世。据说唐代已有生面塑、熟面刷面塑、熟面染色塑三种,多为供品和殉葬品。清代江西弋阳泥塑艺人王清源、郭湘云游艺穆李庄,与当地艺人贺胜、杨白四合作,采用可塑性强的小麦粉和质地粘的糯米粉为原料,染色后蒸熟,再行捏塑,大大发展了面塑艺术。近代著名的有李朝训和侄子李俊兴、李俊福。面塑题材有人物、花卉、战马、雄鹰、戏曲人物等。
  • 张二奎

    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河北衡水人。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张二奎唱以京音为主,嗓音高亢激越,朴实无华,大开大合,大气磅礡;扮相雍容端肃,擅演王帽戏。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

  • 由台湾侨务委员会等单位联合赞助筹组的“Amis旮亘乐团”、“台湾客家文化访问团”及“国立台湾戏曲专科学校附属综艺团”,今天起陆续前往美加地区参加“全美台湾传统周”巡回访演,期盼增进美国社会对台湾的了解。这三个团体是由外交部、教育部、侨委会、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行政院客家委员会、行政院新闻局、行政院卫生署联合赞助经费洽邀。
  • 第十五届金曲奖今晚颁奖,传统暨艺术音乐作品类奖项,风潮出版公司的“静夜思”获得最佳民族乐曲专辑奖;寰宇文化工作室的“台湾最后的走唱人”拿下最佳戏曲曲艺专辑奖。入围传统暨艺术音乐作品类奖最佳民族乐曲专辑的还有“郑荣兴音乐专辑”,“吴室声斐”也入围最佳戏曲曲艺专辑奖。
  •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是在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 歌仔戏在台湾是最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戏曲之一,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歌仔戏,由何恃东所着的“永恒的巨星─台湾电视歌仔戏四十年”新书最近推出,书中为老戏迷整理出多位优秀艺人创作、演史动向、个人特色及剧照,为艺术及娱乐兼具的电视歌仔戏留下记录。
  •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河南省主要剧种之一。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 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
  • 赵文卓找的女友对于娱乐圈来说,还是一个新人,是个叫张丹露的女孩子。

      ■日久生情

      说起两个人的相识,好象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事。

      张丹露来自东北,曾经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了十四年的京剧,专业是青衣,而且唱的还不错,得

  • 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去了。曾经采访过她的朱军哭了,称一位让人爱戴的老人走了。常派弟子们对老师的谆谆教导记忆犹新,“好好演戏,好好做人。”戏曲界的知名人士对老艺术家的离去也深表遗憾,这位国宝级艺术家的逝去是国家的损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