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清 曾國藩:致沅弟書

曾國藩
font print 人氣: 290
【字號】    
   標籤: tags:

沅弟左右:鄂督五福堂有回祿之災,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係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只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想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惟有處之泰然,行所無事。申甫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隨時訓示申儆;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恆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辭,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尚不能免,亦皆隨時強制而克去之。

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後痛下鍼砭(音:真邊),必有大進。立達二字,吾於己未年,曾寫於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於能達處,尚欠體驗;於不怨尤處,尚難強制。吾信中言皆隨時指點,勸弟強制也。趙廣漢本漢之賢臣,因星變而劾魏相,後乃身當其災,可為殷鑒。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同治六年正月初三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左右:書札中常用的稱謂敬辭,不直言對方本人,而稱其侍者,以示尊敬。
回祿之災:火災。回祿,火神。
儆:通「警」,警告。
得力:得到助力。
丁巳:西元1857年,咸豐7年。
戊午:西元1858年,咸豐8年。
奏疏:古代臣子向君王進奏的章疏。
公牘:公文。
鍼砭:一種以石針刺經脈穴道的治病方法;比喻規勸過失。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是中國古代十大清官之一。
劾魏相:趙廣漢因辦案得罪了當朝丞相魏相和司直蕭望之,二人列舉了趙廣漢的一系列“罪行”,廣漢因此被腰斬。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年),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清朝時期的文學家、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

在文學方面,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寫過很多關於為人處世的家書,為後世所關注。他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1.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夜不出門。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癸丑之三月晦
    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 聞此於菟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 丙辰歲余同潯陽叔翁,於正月二十六日,至徽之休寧。出西門,其溪自祁門縣來,經白岳,循縣而南,至梅口,會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過橋,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廟中燈,冒雪躡冰,二里,過天門,里許,入榔梅庵。路經天門、珠簾之勝,俱不暇辨,但聞樹間冰響錚錚。入庵後,大霰(音:現)作,潯陽與奴子俱後。余獨臥山房,夜聽水聲屋溜,竟不能寐。
  •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 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 予向在瀋陽,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馬。及入關破賊,得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於清班;曾托其手泐(音:樂)平安,拳致衷曲,未審以何時得達。
  •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音:五)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音:句)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 乾隆丁亥冬, 葬三妹素文於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 吾母姓鍾氏,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行九。幼與諸兄從先祖滋生公讀書。十八歸先府君。時府君年四十餘,任俠好客,樂施與,散數千金,囊篋(音:切)蕭然,賓從輒滿座。吾母脫簪珥(音:耳),治酒漿,盤罍間未嘗有儉色。越二載,生銓,家益落,歷困苦窮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無愁蹙狀;戚黨人爭賢之。府君由是得復遊燕、趙間,而歸吾母及銓,寄食外祖家。
  •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 母諱維貞,先世無錫人,明末遷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絕,故亡其譜系。父處士君鼐,母張孺人。處士授學於家,母暇日於屏後聽之,由是塾中諸書皆成誦。張孺人蚤沒,處士衰耗,母盡心奉養,撫二弟有恩,家事以治。及歸於汪,汪故貧,先君子始為贅婿;世父將鬻(音:育) 其宅,先主無所置,母曰:「焉有為人婦不事舅姑者?」請於處士君,割別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數人,皆來同爨(音:竄)。先君子羸(音:雷)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無童婢,飲食衣屨,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寢者恒過半。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貧,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數人,且緝屨(音:據)以為食,猶思與子女相保;直歲大饑,乃蕩然無所託命矣。
  • 江寧之龍幡,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音:衣)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