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而絕望的生活

文/史考特‧山迪基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一八六二年五月某個燦爛的下午,英年早逝的「美國夢」終於入土為安,與此同時,盛開的蘋果樹宣告了春天的來臨。

三點鐘,喪鐘為早逝的生命敲了四十四響,每一響象徵活過的一年。三百名學生放學後頂著烈日邁向喪禮,這其中有些人憑著運氣與志氣,長大後將在「鍍金時代」改造美國資本主義。

夢想家的喪禮

然而,這一天洋溢在空氣中的味道不是財富,而是野花香。第一教區教堂外的草坪上綴滿了紫羅蘭,教堂前的棺木佩有梫木花圈並滿覆鮮花,這些花帶著一股春天的香甜,讓整座教堂芳香撲鼻。

村民和來訪的貴賓湧進教堂,聆聽致詞者道出許多人心中長久以來的感觸:受人愛戴的亡者生前糟蹋了自己的天份。過去,他既不是無賴也不是酒鬼,而是最糟糕的一種失敗者:夢想家。

「他理當有飛黃騰達的命……但他就是沒有野心,我不得不把這點視作為他個人的缺陷。」致詞者哀慟地說道。他既沒有變成一位工程師也沒有成為偉大的將軍,卻「只是越橘漿果採集大會的會長」。平常沒有在採集漿果的時候,亡者從事過各式各樣的行業:老師、測量員、鉛筆製造工、粉刷工、泥水匠、農夫和作家。當天許多前來麻州康考特弔唁的人都覺得,在梭羅的喪禮上說這些話有失厚道,但在愛默生為他的摯友所發表的致詞裡,有一點卻是千真萬確的:梭羅古怪的野心多半都一文不值。

「美國夢」隨風而逝

也許當時在場沒有人能完全理解愛默生所謂的野心是什麼,至少那些坐在教堂長椅上焦躁不安的孩子都不懂,但是總有一天,他們將在這場致詞所預告的世界裡經歷人生的起盪,屆時從事採集越橘漿果的工作將比破產還罪高一等。假如一個人只要不成功或不努力就形同於失敗,那麼雄心壯志就不算是一個人的機會,而是一個人的使命。

那些孩子隨著棺木來到了墓園,彎腰四處撿拾從棺木上飄下來的花瓣,他們所埋葬的,不只是那位他們經常在樹林裡或街道上看到的那個奇怪的小個子先生。成功的「美國夢」有一部分已經隨風而逝:關於成功與否,他們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

愛默生對梭羅所感到的失望與我們如影隨形。美國帶給我們希望:沒有人天生就是失敗者。但是,又有誰沒想過「我到底是不是在浪費生命」這個問題?我們一方面想逃離激烈的競爭,卻又在意志消沉的時候狂摑自己耳光。對美國人來說,沒志氣比沒成就還更糟糕──態度非常重要,至少我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姑且不論輸贏,梭羅在那些頁腳折起的扉頁上、在《湖濱散記》(Walden)的水木叢湖畔訕笑著我們:「許多人都過著沉默而絕望的生活。」我們全力衝刺,只為了超越失敗、迎頭趕上成功。如今一提起「失敗」這個字,我們心裡就會浮現出一群沒出息的人的畫面,因此實在很難想像在南北戰爭之前,這個字通常只是泛指「生意失敗」(破產)而已。

「失敗」怎麼會成為能力不足、帳戶充滿赤字的人的代名詞?為什麼定義一個人價值的方式和做生意一樣,以投資、風險、利潤和折損計算?為什麼我們把消失的夢想連同消失的金錢一併列入成敗的計算裡?

默默無名的失敗者

本書的故事講的是美國一群默默無名的失敗者:那些在一個膜拜成功的國家裡失敗的人們。時空背景是十九世紀,當時資本主義抬頭,企業家精神成了美國的重要典範。這是屬於白手起家成功者與天命昭彰(manifest destiny)觀念的年代。

如今我們所認識的這個國家,在傑佛遜總統與羅斯福總統上任期間﹝也就是一八○一年至一九○一年期間﹞大舉擴張,這個世紀開始於也結束於這兩位白宮的帝國打造者,也是個人主義與進步的代表人物手中。工業革命加速了經濟成長;南北戰爭重新塑造了自由與政治進步;大眾媒體的興起刺激了蓬勃文化;邊界拓展與帝國侵略鞏固了國土的擴張。二十一世紀的一般大眾所了解的十九世紀美國,大多跳不出這些範疇。◇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直是個好奇的人。

    有一個假日,和朋友一起逛街。看到有人在排隊,隊伍很長,直排到馬路上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啊?原來是個餐廳。客人太多了,等待的客人更多,不得不如此。

  • 颱風,對台灣人是耳熟能詳而且能切身感受的。

    1955年我上小學一年級,平生第一次寫作文,而第一個作文題目就是「颱風」,因為前幾日正好有颱風侵台。雖然那時字也認得不多,年紀小卻也就不知害怕,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而且記得沒有用注音符號)。

  • 美洲早期的移民十分善於描述颶風的影響,不過對颶風的結構卻一點概念也沒有。一直到了十九世紀初,自然科學界才開始把颶風當成一個龐大的渦流系統或旋風。

  • 閱讀《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會產生很愉悅的經驗,有一種有人正在為你加持氣場的感受,內在的能量會變得很高昂,腦子會變得很清明,尤其當書中的加油站工人蘇格拉底提出獨特的反問時,讀者會跟隨著敘述走,一起思考,也一起展開心智與心靈的神祕探索。
  • 1980年代,還在讀大學時,校園流傳著一本《新世界之旅》影印本,卻像是祕笈般在同學間傳閱,喔,對不起,那時候我們也沒有什麼智慧財產權的觀念。
  • 未來——「我希望透過這門課,能讓你開始看見自己與維繫你生命的土地之間的關係,並且找到自己,找到你的根。這裡沒有任何神祕學、魔術或宗教存在。只有對單純真相的理解。」
  • 「電視新聞、反交流、精神分裂、歌舞雜耍……民眾對漫無條理已經見怪不怪、娛樂得麻木不仁……」。這是在說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電視嗎?不,是二十多年前的美國。

  • 不過,從來沒有人講過或隱約提到,只有在教育等於娛樂的時候,有意義的學習才最有效、最持久也最真實。教育哲學家曾經設想適應文化是件難事,因為其中必然要受到各種約束。他們說過,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堅忍苦讀在所難免;還說我們往往要捨卻個人享樂來成全團體利益,而且養成判斷能力、學習嚴謹概念思考,這對年輕人來講是很不容易的事,必須艱苦奮鬥才能成功。
  • 義大利有一句諺語:「成功有一百個父母,失敗就成為孤兒。」甘迺迪總統最喜歡引用這句話,但對絕大多數平民百姓來說,此話正是人生經驗談。台語俗語:「有現才有輪。」、「扶起不扶倒。」、「西瓜偎大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正就是一句話,人生必須成功,失敗是痛苦之事,人切不可在失敗中自我折磨,一定要立志向上,忘記背後,邁向成功,獲得別人的尊敬與肯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