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清 姚瑩:遊欖山記

姚瑩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余嘗北至京師,東過兗(音:眼)、泗,下金陵,觀錢塘,復泝(音:訴)大江,逾嶺(南嶺)以南,幾經萬里。其間郊原、陂(音:皮)隴、狐墟、兔窟、尤喜獨窮之。每詢土風,接人士,未嘗不嘆幸天下之太平也!

及來廣州,值海盜內躪,烽火警日聞,足不出者一年。大臣以天子威靈,誅撫之既定;乃以庚午七月之欖鄉。是鄉在香山治東北七十里,居稠而民富,無幽奇壯觀之勝,而人士彬彬有文采。

秋日氣爽,有何生者,邀余登是山。出市門數武,阡陌縱橫,人家三五相望,皆牡蠣為垣(音:原),中環峻牆,樓宇傑出,繞屋芭蕉徑丈。其一望深樹蒙密,則荔支龍眼也。時荔支已三熟,餘實猶纍纍可愛;鬻其利,歲數萬計。三里許,至一坊,曰山邊,即欖山矣。先過開元寺,寺小而潔,有老僧聾且病。後有軒,遊人之所憩也。軒面山而背澗,多梅,芙蓉一本出檐際,方盛開爛然。有泉,甘而冽,纔尺許,大旱不竭,盛潦不盈,欖之戶以萬,咸飲之。既登山,山不甚崇,可眺數十里,欖之比櫛如鱗,煙火如雲者,皆見焉。南俯平田百頃,遙望水濴洄如帶,則內河之通海者。

何生告余曰:「此戰場地!吾欖自明以來,未嘗被兵。往歲十月,賊艦數十,忽登岸。是時賊方得志於內河,河東西七郡皆擾,廣州尤甚,乘銳陵吾鄉,地無營師,一巡檢治之,至是不知所為。賊進至山下一里矣,倉卒集鄉人強者數百人,為三隊拒之;前持刀楯(音:吮),後張弓矢,最後斬木削竹以繼。旦日,水師至,賊乃退。是役也,賊死傷甚眾,吾鄉亡七人,傷十六人耳。以民素健,習武者眾也。後益修補,賊再至,不攻而去。方戰時,吾與眾登此山望,勢甚洶洶。帕首之眾,數倍我師,觀者失色。事之解,幸也!七人者既死,鄉人義之,群葬於此山之陽,祠以報。」余往觀七人冢,信然。

差呼!天下承平久矣!武事漸弛,人不知兵,一旦有急,被難無足異。粵中海盜已舊,顧大猖獗至此,何歟?蓋賊始皆縱橫海外,內河無恙也。虎門、焦門、碣石諸險,猶逡巡不敢入。然恃內地奸民,私運米物以濟眾;尚書百公嚴其禁以蹙之,賊始懼。而將卒驕懦,自總兵官許公敗歿,賊遂轉自焦門以入,登岸掠食。內河方議備具,賊已揚帆至矣。倉卒故以不制。不然,胡離披至此哉!百萬虎狼咆哮於門庭之內,欲其無噬人,勢不可得;此計之不能不出於撫也。且當倉卒時,水師既已不制,而猶有奮不顧身,力戰以衛鄉邑者,皆勇士也。雖曰官募,實由粵民殷富,自能出資給之;然已憊矣。彼不如粵民者,又何如哉!

吾始見此鄉井里晏如,如未嘗被兵者。及聞何生言,觀其戰地,瞿(音:具)然以懼,乃廢遊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泗:河流名,在山東、江蘇間
泝:逆水而上。
嶺:此指南嶺。
陂隴:山徑險峻處。陂,山坡。隴,田埂、田間高地。
土風:地方上的風俗。
躪:踐踏。此作侵擾之意。
庚午:嘉慶15年,西元1810年。
之:至。
香山:廣東省香山縣。
稠;稠密;繁多。
武:古時以三步為一武。
阡陌:田間小路,用來區分田界,東西為阡,南北為陌。
垣:矮牆。
纍纍:繁多、重積的樣子
鬻:銷售。
本:棵。
爛然:燦爛。
潦:水災。
崇:高峻的。
比櫛:形容房屋排列緊密。
濴洄:水流迴旋的樣子。
巡檢:職官名。宋時設置於沿邊或關隘要地的官員。或管數州數縣,或管一州一縣,以武臣為之,掌兵捕盜,受州縣指揮。及金、元時代,管轄限於一縣;至明、清,則為州縣之屬官,管理次要事件。或稱為「巡簡」。
楯:通「盾」,古代用來抵禦敵人兵刃及保護自己的兵器。
旦日:明日。
帕首:舊時裹在額前用以束髮的頭巾。因盜匪皆以巾裏首,故在此指盜匪。
山之陽:山的南面。
虎門、焦門、碣石:皆為扼珠江口的要地。
逡巡:徘徊不前。
蹙:逼迫、逼近。
離披:零落分散的樣子。
晏如:安寧、平靜。
瞿然:驚恐;憂心的樣子。

【作者簡介】

姚瑩(1785年-1853年),字石甫,一字明叔,號展和,晚號幸翁,安徽桐城人,曾任台灣最高軍政首長台灣道,湖南按察使等官。他是鴉片戰爭中,少數打敗英國軍隊的清朝領將,後因奉令斬殺英俘而被流放。

姚瑩本以為文見長,為桐城派學者之一。著有《台北道里記》、《東槎紀略》、《中復堂全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丙辰歲余同潯陽叔翁,於正月二十六日,至徽之休寧。出西門,其溪自祁門縣來,經白岳,循縣而南,至梅口,會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過橋,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廟中燈,冒雪躡冰,二里,過天門,里許,入榔梅庵。路經天門、珠簾之勝,俱不暇辨,但聞樹間冰響錚錚。入庵後,大霰(音:現)作,潯陽與奴子俱後。余獨臥山房,夜聽水聲屋溜,竟不能寐。
  •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 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 予向在瀋陽,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馬。及入關破賊,得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於清班;曾托其手泐(音:樂)平安,拳致衷曲,未審以何時得達。
  •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音:五)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音:句)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 乾隆丁亥冬, 葬三妹素文於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 吾母姓鍾氏,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行九。幼與諸兄從先祖滋生公讀書。十八歸先府君。時府君年四十餘,任俠好客,樂施與,散數千金,囊篋(音:切)蕭然,賓從輒滿座。吾母脫簪珥(音:耳),治酒漿,盤罍間未嘗有儉色。越二載,生銓,家益落,歷困苦窮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無愁蹙狀;戚黨人爭賢之。府君由是得復遊燕、趙間,而歸吾母及銓,寄食外祖家。
  •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 母諱維貞,先世無錫人,明末遷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絕,故亡其譜系。父處士君鼐,母張孺人。處士授學於家,母暇日於屏後聽之,由是塾中諸書皆成誦。張孺人蚤沒,處士衰耗,母盡心奉養,撫二弟有恩,家事以治。及歸於汪,汪故貧,先君子始為贅婿;世父將鬻(音:育) 其宅,先主無所置,母曰:「焉有為人婦不事舅姑者?」請於處士君,割別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數人,皆來同爨(音:竄)。先君子羸(音:雷)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無童婢,飲食衣屨,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寢者恒過半。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貧,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數人,且緝屨(音:據)以為食,猶思與子女相保;直歲大饑,乃蕩然無所託命矣。
  • 江寧之龍幡,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音:衣)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
  • 沅弟左右:鄂督五福堂有回祿之災,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係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只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想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惟有處之泰然,行所無事。申甫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