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艱難的課題

文/彼得.巴頓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自我準備是進入成年期之前的關鍵,但殘酷的是,隨後也必須面對生而必死的事實。

坦誠面對目前的處境

之前,我談到過有關於自己在疾病初期的想法,感覺就像是已經上鉤的魚,任人宰割般無助。

我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人生最艱難的課題,但是卻沒有時間思考清楚,本能的反應就是與之抗爭、不斷遷怒別人,心情因此隨之起伏不定。這麼做只是讓自己更精疲力竭,承受更多不必要的痛苦。

最後,我沉靜下來了。學習坦誠面對目前的處境,以及病情未來後續的發展。簡單地說,就是準備生命的結束。

這樣的心境轉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2001年是我生病的後期。那時我已經動過三次大手術,腹部佈滿開刀縫合的疤痕,條條交錯,宛如皮衣上的拉鍊。割除裡面的東西,然後縫合起來,一次又一次,身體裡面剩餘的器官自動地重新運作。幸運的是,我還能夠進食,不過卻越來越不覺得有飢餓感。

我完成整個放射治療以及化學治療的療程,這期間配合許多醫生,有的疾言厲色,有的仁慈親切,但治療結果仍然宣告失敗。現在我的生命究竟還剩下多少時間,醫生們已不再那麼篤定。

幸好我已熬過最艱難的階段,慢慢地將心靈抽離飽受病痛折磨的肉體,也「幾乎能夠」認清自己的身體,就像一輛破舊不堪的老車,無須再花費心思修復。

之所以說 「幾乎能夠」,是因為準備好的狀態並非瞬間就能達成,而是經歷無數的焦慮、憤怒與悲傷,體悟學習得來。

這個部分是本書最難討論的章節,因為我希望述說的故事內容,盡可能在不失真的前提下,呈現輕鬆自在的一面。但事實上,準備好面對生命的結束,卻是非常困難且痛苦的過程。更何況,疾病並不僅限於身體的折磨而已。

人們提及死亡與瀕死的議題時,傾向用像是認命與接受的詞句概括表達。這些字眼或許讓人易於瞭解,但也可能無形中導致誤解。事實上,沒有任何事情是簡單的。

交織百樣心情的認命

「認命」不只是單一的情緒,更交織了百樣心情,有時客觀超然,有時又降到絕望谷底。「接受」更不是亙古不變的目標,在衝過想像的終點線之前,有千百條途徑路線,交錯不同的起點與終點,也許在眾多的可能性之中,都沒有一條能讓心靈歸於平靜。

回顧2001年,有時我自覺認命了,連續好幾天的心情可以冷靜平穩,對一切充滿感激之情。然後也許就在某個半夜裡醒來,被惡夢嚇得冷汗涔涔,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來,而驚恐不已。這算哪門子的認命?

大部分時候,我的身體會很不舒服,體重開始下降,體力持續衰弱。這些都讓我感到沮喪,離準備的程度更是遙遠無期。但是一、二天之後,我會覺得精神特別抖擻,食慾也增加了。這時,我期盼是奇蹟發生了,癌細胞神奇消失,自體免疫系統擊退疾病,成為醫學上難解的案例。這能說是準備好了嗎?

或者在某些寧靜時刻,我感到莫大的滿足,修完人生的功課,一切堪稱圓滿,大可放心地解脫了。隨即,我又可能掉入悲傷與憤怒之中,想到死亡讓我錯失的種種遺憾:無法參與小孩的高中和大學畢業典禮,沒辦法陪女兒走向紅毯的另一端,也不能與妻子白頭偕老。

如果只要簡單地「認命」和「接受」,就足以克服這些悲傷的話,那麼我也許還沒找到這個訣竅。

如同我說過的,只要是有意義的工作,不管怎麼辛苦都值得。所以當我逐漸能夠成熟理性的看待生病這個事實,如何準備好臨終那一刻的到來,然後有尊嚴地去面對,便成為我餘生中最重要的課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與鄭振鐸輩分相當地位又大致接近的那批作家中,他是仍與我們關係較多的一位。

    詩歌當行時,我們看鄭譯泰戈爾《新月集》和《飛鳥集》;圖文書時興時,他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被不止一次翻印;「書話」走運時,後人所編《西諦書話》也成了範本之一。這未必是多大的緣分,卻頗為持久。現在《失書記》在台灣出版,也是一個證明。

  • 我們的歷史上,有了好幾次大規模的「燒書」之舉。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後,便來了一次燒書。「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這是最徹底的燒書,最徹底的愚民之計,和一般殖民地政府,不設立大學而只開設些職業、工藝學校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 不論做了多久的父母,都還是會有絲惶恐,唯恐自己沒有找到最正確的教養方式,擔心自己是否一念之差害了孩子一輩子,覺得若不是當初如何如何,小孩今天可能會更有佳績。
  • 習快樂指數(H)=學習動機(M)×學習自由度(F)×學習成就(A)

    學習到底是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可以掌握學習的快樂指數,孩子自然會覺得他們是在快樂的學習。

  • 這本書是我十年以來日記的一部分,記錄了自己成長過程中一顆心的歷練。

    最初寫這些字的時候,是寫給自己看的,有些寫給了我所逗留的網站。那些網站裡沒有熟識我的人,讓我覺得自己可以像個隱形人一樣,把自己在生活中不敢說的,羞於表達的心聲袒露出來。對愛的人緘默,對陌生人說心事,文字是我精神成長唯一的出口,那是在獨自詢問生命真相時無法壓抑的大聲呼喊,也是不想苟且流俗的決絕姿態。

  • 我在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女同學叫流光,她死於一場車禍。死的第二天,是她十八歲的生日。

    在最初的一個月裡,班上的同學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熱烈地議論著。大家對這樣的離去充滿了關注。悲傷不能說一點兒都沒有,但那只是個別人的感受。有更多人是披了悲傷的外衣,津津樂道著她死時的慘烈。畢竟,這世上苟活下去的倖存者是大多數,而意外夭折的黑髮人寥寥無幾。

  • 中醫歷史悠久,中醫文化源遠流長,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中藥寶庫蘊藏豐富。幾千年來,中醫在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維護國民健康貢獻至鉅,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
  •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蘇東坡出任杭州太守時,杭州已有37萬多人,而此時的杭州連一家醫院也沒有。蘇東坡上任後,每遇疫病流行,不得不去請外地名醫為百姓治病,然後將名醫的診斷標準及方藥,抄貼滿城,以供老百姓自行找藥,治癒疾病。
  • 這是一本不尋常的好書,雖然頁數不多,但裡頭醞釀的生死哲學卻使我在一年前讀了之後,迄今仍然無法忘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