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史籍
史記中的故事(1)
黃帝是少典氏的兒子,姓公孫,名軒轅。他一生下來就特別靈秀聰明,才幾個月就會說話了。軒轅年紀小的時候很伶俐,年紀稍長後更加勤勉,成年之後見識廣博、有智慧有遠見。軒轅那個時候,神農氏的後代子孫們的勢力已經漸漸衰微。諸侯互相征伐,百姓備受痛苦,可是神農氏卻無力解決諸侯們的紛爭。所以,軒轅便操練士兵,去討伐那些不來朝貢並且互相爭戰的諸侯,最後,諸侯們都來歸順臣服於神農氏,只剩下殘暴的蚩尤,神農氏沒辦法討平他。其實,炎帝神農氏此時也還想要再領導諸侯,但諸侯們都已歸順於軒轅。軒轅於是一方面修德整軍,順應四季五行之氣,教民種植五穀,安撫百姓,規劃四方土地使可資利用。另一方面,他訓練了一批勇敢善戰的士兵,以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為之命名,和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三次交戰後,終於打敗炎帝,完成了他的志願。後來,蚩尤作亂,不服從命令,於是軒轅向四方諸侯徵集軍隊,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活捉蚩尤,最後還將他問罪處死。這時,四方諸侯都尊軒轅為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我們說的「黃帝」。如果有人還要作亂的,黃帝便去征伐他,待事平之後,便隨即離去。黃帝披荊斬棘,開山通道,從沒有享受一天舒適的日子。
(歷史故事)子產受騙(共四文)
有人送了一條活魚,給鄭國的大夫子產。子產讓管理池沼的校人,把魚養在池塘裡。
編者按:本文轉自辛灝年演講的《誰是新中國》下卷-第四章第四節。
隨著更多商人、旅人深入中國,她神祕的面紗一絲絲揭起,歐洲人看見的不再是馬可波羅、早期傳教士美化了的文明古國,卻是一個裹小腳、棄女嬰,野蠻不堪一擊的老大帝國。到了18世紀末,對於新一代的德國哲學家,四千年來不曾改變的中華帝國是一頭怪獸。一頭稀有動物。對於儒家,他們抵達了和萊布尼茲全然相反的結論。在新發現的人類主體意識的帶領下,西方朝黑格爾所說的,為自由意志、絕對精神推進的歷史一路奔去。
文姜與弒桓公,武后滅唐子孫,更其國廟,此二婦者,皆國賊也,而祔葬於墓,祔祭於廟,禮法安在?此千古未反一大案也。
眾惡必察,是仁者之心。不仁者聞人之惡,喜談樂道。疏薄者聞人之惡,深信不疑。
觀人括以五品:高、正、雜、庸、下。獨行奇識曰高品,賢智者流。擇中有執曰正品,聖賢者流。有善有過曰雜品,勸懲可用。無短無長曰庸品,無益世用。邪偽二種曰下品,慎無用之。
聖人不示人以難法,其所行者,天下萬世之可能者也;其所言者,天下萬世之可知者也。非聖人貶以徇人也,聖人雖欲行其所不能,言其所不知,而不可得也。道本如是,其易知易從也。
夫子豈真欲如此?只見吾道有起死回生之力,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必得君而後術可施也。譬之他人孺子入井與已無干,既在井畔,又知救法,豈忍袖手?
伊尹看天下人無一個不是可憐的,伯夷看天下人無一個不是可惡的,柳下惠看天下人無個不是可與的。浩然之氣孔子非無,但用的妙耳。
之;世人棄愚,而君子取之;世人恥貧,而高士清之;世人厭淡,而智者味之;世人惡冷,而幽人寶之;世人薄素,而有道者尚之。
形生於氣。氣化沒有底,天地定然沒有;天地沒有底,萬物定然沒有。
先天立命處,是萬物自具的,天地只是個生息培養。只如草木原無個生理,天地好生亦無如之何。天地間萬物,都是陰陽兩個共成的。
舟中失火,須思救法。象箸夾冰丸,須要夾得起。相嫌之敬慎,不若相忘之怒詈。士君子之相與也,必求協諸禮義,將世俗計較一切脫盡。
被火燒成兩段的「富春山居圖」故事比電影「達文西密碼」還精彩;乾隆皇帝還曾誤以為「子明卷」是真跡,考證後證實「無用師卷」為真,但也因此少了乾隆題字,保有畫作完整性。
善用明者,用之於暗;善用密者,用之於疏。你說底是我便從,我不是從你,我自從是,仍私之有?你說底不是我便不從,不是不從你,我自不從不是,何嫌之有?
聖人處小人不露形跡,中間自有得已,處高崖陡塹,直氣壯頄皆偏也,即不論取禍,近小文夫矣。孟子見樂正子從王驩,何等深惡!
居鄉而囿於數十里之見,硜硜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游大都,見千里之事,茫然自失矣。居今而囿於千萬人之見,硜硜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觀墳典,見千萬年之事,茫然自失矣。是故囿見不可狃,狃則狹,狹則不足以善天下之事。
聖人處事,有變易無方底,有執極不變底,有一事而所處不同底,有殊事而所處一致底,惟其可而已。
因之一字妙不可言。因利者無一錢之費,因害者無一力之勞,因情者無一念之拂,因言者無一語之爭。
或問:「仁、義、禮、智發而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便是天則否?」曰,「聖人發出來便是天則,眾人發出來都落氣質,不免有太過不及之病。只如好生一念,豈非惻隱?至以面為犧牲,便非天則。」
若乎日不遇事時,盡算好人,一遇個小小題目,便考出本態,假遇著難者、大者,知成個甚麼人?所以古人不可輕易笑,恐我當此未便在渠上也。
學者只是氣盈,便不長進。含六合如一粒,覓之不見;吐一粒於六合,出之不窮,可謂大人矣。
稠眾中一言一動,大家環向而視之,口雖不言,而是非之公自在。果善也,大家同萌愛敬之念;果不善也,大家同萌厭惡之念,雖小言動,不可不謹。
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為惡再沒個勉強底,為善再沒個自然底。學者勘破此念頭,寧不愧奮?
今人苦不肯謙,只要拿得架子定,以為存體。夫子告子張從政,以無小大、無眾寡、無敢慢為不驕,而周公為相,吐握下白屋甚者。
吾輩終日不長進處,只是個怨尤兩字,全不反己。聖賢學問,只是個自責自盡,自責自盡之道原無邊界,亦無盡頭。
士君子澡心浴德,要使咳唾為玉,便溺皆香,才見工夫圓滿。若靈台中有一點污濁,便如瓜蒂藜蘆,入胃不嘔吐盡不止,豈可使一刻容留此中耶?夫如是,然後圂涵廁可沉,緇泥可入。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入廟不期敬而自敬,入朝不期肅而自肅,是以君子慎所入也。見嚴師則收斂,見狎友則放恣,是以君子慎所接也。
呻吟語 (十五)
萬事都要個本意;宮室之設,只為安居;衣之設,只為蔽體;食之設,只為充饑;器之設,只為利用;妻之設,只為有後。推此類不可盡窮。苟知其本意,只在本意上求,分外的都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