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蔡倫與造紙術(下)
蔡倫的造紙術是近代木漿製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廣闊的途徑。現代造紙技術發達,以機器代替人工,但造紙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與蔡倫在1900年前的造紙術基本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文史】蔡倫與造紙術(上)
漢代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極為深遠的一項成就就是造紙術。直到今天,紙依然是日常使用的書寫材料,是為數不多的使用了近兩千年而沒有被淘汰的偉大發明。
眾人皆醒我獨醉(2)
先生每提筆作書時,總是靜坐品茶,待額上沁出細細汗水才從筆而書,每到得意,他總是說「不是我字寫得好,而是這茶好」
有一位清瘦的老者在擺攤賣字,其老辣而洗煉的運筆及章法,鬆弛有度的擺布,顯示了極深的內在功力,使我簡直不敢相信在這街頭居然還有這樣一位藝術造詣頗深之人。
墨的故事: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墨除了用來磨成墨汁寫字外,還有什麼功能嗎?它可以賞玩、饋贈、記事、宣教,甚至可以治病!
紙的元祖 西漢「放馬灘紙」拔頭籌
「紙」紀錄著人類的智慧結晶,承載著人類的文化遺產。「紙」的發明融合了神傳文化的智慧和藝術美學,廣傳人類的歷史紀錄和天宇的奧妙發現。「紙」問世之後,人類的文化生活內涵,更加多彩多姿。
在莫高窟,還有更為完美,沒有斷臂的菩薩像。 那就是盛唐第四十五窟和第一百九十四窟的菩薩像。 這兩尊菩薩像,代表了中國古代人物塑像的最高成就。
古代在沒有墨的時候,寫字和畫畫很不方便。周宣王時,有個叫邢夷的人很擅長繪畫。一次,他因為弄髒了手,來到附近的小河清洗,正洗手時他看見旁邊有一塊烏七八黑的東西,好奇的撿起來一看,發現是塊松炭,然後就給扔了回去。
天下第一墨
清朝康熙年間,徽州知府烏海圖貪贓枉法,魚肉百姓,上任短短幾年便把美麗、富庶的古徽州弄得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他還派手下四處搜集奇珍異寶,當作上奉朝廷的貢品。
翰墨精神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我國東晉時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稱為「書聖」。其字飄逸而端莊、真率而蘊藉,自然生姿,又給人以靜美之感,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漢字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流傳數千載,具有高度藝術成就。其書體變化豐富多彩,概括起來大體可以分為: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也叫作真書,包括魏碑和唐碑等)、行書、草書....
(shown)「琴、棋、書、畫」四藝因其清、和、淡、雅的風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既為修身養德,亦為經世濟用,造詣深者都有著相當高的道德境界。
比漢印,再看近代篆刻,真是差別很大,無論多大的盛名,都是無法和漢印相比的。那是一種雍雅高貴之美,一種精整大氣之美;平和之下展現博大、理性之中彰顯機趣。
士陵印風秀美,反對殘損,力求光鮮純潔的效果,尤服膺趙之謙仿漢印那種光潔妍美、古氣穆然的風格。擬漢印勁挺平整而絕無板澀,擬古璽則妙趣橫生。線條暢達爽利,酣暢挺拔,簡練平實中體現圓腴豐厚,以恬靜的基調融入靈動的變化。文字飽滿堅實,平正雍穆,饒有金石趣味。獨張一幟,後世稱之為「黟山派」。
篆刻」二字,最早見於揚雄的文章:「童子雕蟲篆刻是也」。泛指一切雕琢技法,後來專指所謂的治印之學。
書,是上古文字的合稱,包括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和小篆等。其中甲骨文質樸高妙;鐘鼎文也叫金文,字體雄偉、凝鍊厚重;大篆,為西周後期太史籀所創,也稱籀文,《石鼓文》就是其中的一種,也是今天所見到最早的石刻文字,用筆雄強渾厚、樸茂自然。小篆又稱秦篆,由秦相李斯所制。有時又把小篆以前的文字統稱為大篆。
(shown)張俊傑說,繪畫不是技術而是心術,做一個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繪畫的基礎,藝術的境界走到高處,表達的是對自然與萬物的愛。提升自己的心靈,與自然結合,不斷提高層次,是沒有止境的。
蔡邕(公元132年~192年),字伯喈,東漢辭賦家、書法家。少時博學,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中國有十大著名的「三絕碑」,或以撰文、題跋、書法而聞名,或因文章、書法、刻工均上乘,或以碑文、書法、所頌之人為世人所景仰,可以看出,每一塊「三絕碑」都離不開文章、書法、篆刻的精絕。上期,我們介紹了前六塊三絕碑,本周繼續介紹其它四塊。
中國十大「三絕碑」(上)
中國有十大著名的「三絕碑」,或以撰文、題跋、書法而聞名,或因文章、書法、刻工均屬上乘,或以碑文、書法、所頌之人為世人所景仰而入「三絕碑」之列。可以看出,每一塊碑都離不開文章、書法的精絕為其基礎才能稱得上是「三絕碑」
古幣上的書法藝術
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藝術載體,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傳承作用。在紙帛、崖壁、碑刻上,甚至在鑄造的中國古錢幣裏,都能一睹中國書法藝術的風采。
宣紙 輕似蟬翼白如雪 抖似細綢不聞聲
宣紙,號稱「紙中之王、千年壽紙」,品質純白細密、柔軟均勻、棉韌而堅、光而不滑、透而彌光、色澤不變,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損,為中國書畫藝術不可或缺的載體,最能表現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特色....
「拓本的世界──三館所藏善本碑帖展」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三井紀念美術館,以及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三館已完成兩個半月的聯展,囊括日本國內拓本收藏精品的絕大多數,可謂日本頂級拓本展,展出三位收藏家近二百件珍藏品,展現中國五千年文明中漢字的風采,其中包括連中國都沒有現存的唐、宋時代珍貴拓本。
從未想過會與「書法」產生甚麼關聯,更不可能想到自己會與「它」結下這麼奇特的緣分...
論傳統書法『字當腕行』、沈尹默(三)
早在20世紀80年代,筆者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蘇淵雷(已故)教授府上作客。看見客廳上掛著一幅沈尹默先生寫的橫披,內容是『缽水齋』三字,落款為『尹默書』,上面沒有年月,然而筆者馬上告訴蘇教授:『這字是沈尹老在解放前,國民黨的重慶時代所寫』,蘇教授掐指後予以肯定了。為什麼筆者能根據沈氏用筆,並確定是該時期的作品?第一,筆者是搞過沈氏從藝分期、分類的分析,知道他何時在作何種資料研究,這且不算數;第二,『字當腕行』正是沈氏所宣導,要知道『默』字下面四點,就是運腕技法與否的分水嶺。正因為他在56歲時,僅屬次運腕技法,處於不完全運腕的用筆狀態,故在『得筆』現象中,把默字下面四點底寫得平板,缺少了運腕與得筆中,非常明顯的外露痕跡,所以在確認時容易多了,這是本質的。那麼分類中的運腕應該怎樣來辨別呢?初學者只要知道使用毛筆時,是運用手腕自然地去寫的道理,懂得這個竅門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是要運用手腕擺動來書寫,勢必呈現出縱、橫向的,所以,寫出來的三點水是不成垂直線,四點底也不成水平線的。然而不運手腕故意做作地去寫,這三點水容易成垂直線,四點底寫在平行水平線上。正是基於這個基礎上,凡是應用手腕擺動的運動意識,來控制構成中的漢字,那麼也就能造就了這個筆勢,筆斷意連中有“劃空取勢”,習慣地運用大小弧度、圓圈的結體方法。在筆勢中運用強、弱勢能的調節下,必然會有偏側之勢的字體結構出現,故而產生的形式稱為偏側型。反之,沒有這樣字體構成中的形態,就稱為正局型的。
中國書法是中國古老的神傳文化,與棋琴畫並列為四「藝」,是借助中國文字美的結構造型來表達感情的傳統藝術。其內涵博大精深,包容了畫的意境、詩的情感、音樂的旋律、舞蹈的韻味、武術的神采、做人的哲學……所謂無色而有繪畫的絢爛,無聲而有音樂的神韻...
論傳統書法「字當腕行」、沈尹默(二)
在唐代顏體的出現是最為顯眼,請注意這裡有個限制,主要是指顏真卿(709--785)的書寫技法。(1)從《祭侄稿》字距中發現:牽絲均處於同一角度的斜度,使人感覺刻板而毫無變化,從而證實顏氏只能應用肘部動力,不會運用腕部動作來安排牽絲變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的筆桿保持垂直地書寫著,而《告身》的真實性爭議頗多,就不便作為例證了。(2)再以《祭侄稿》的不運腕作對比,如褚遂良(596—658)《大字陰符經帖》,或《褚摹王羲之蘭亭帖》(也有人疑是米芾所作)都是運腕的,書寫時筆桿非要擺動不可。再查看與褚同一時期的李世民(599—649年),如《晉祠銘碑》、《溫泉銘碑》、《屏風碑》等,雖然都是拓本,屬於間接資料,但足以證實其運腕之靈活,筆桿的擺動,可以使顏真卿感到汗顏的程度。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就需要有個理性與綜合性的分析推斷。
論傳統書法『字當腕行』、沈尹默(一)
過去我們學習傳統書法,往往不問傳統書法的基本定義就開始盲從了!而且要耗費大量時間,有時效果並不理想,結果還是不容易弄清楚怎麼會事。現在可以簡而言之地講:傳統書法主要是指,在世代相傳中具有代表資格的,是以真跡中最高等級、最優秀書寫技法為先導,含有統一的內涵,並已形成主體特徵方面的具體形象。又必須清楚什麼是書法?『書』就是寫,『法』是強調著要用方法去寫。學習書法原本就是要講究書寫技法,和字內的學問,所以要從傳統書法中,界定出書寫技法的分類及其屬性,並形成體系性的研究,予以互證來證實其本質的存在。應該懂得:只有從傳統書法中提取出其中最優秀的技法,才能滿足書法教育和傳統書法學的需要,更能開展各項有效的研究。
〈寒食帖〉全稱〈黃州寒食詩帖〉,書於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1069年),係兩首五言十二名詩,共17行,129字。品其詩,蒼勁沈鬱,飽含著生活淒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論其書,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寒食帖〉的真跡今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房四寶」別號雅談
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在北宋時期已被廣泛使用,成為書房中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詩人陸游(西元1125-1210年)曾把「文房四寶」叫做「文房四士」:「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