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信神佛 正心诚意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自古有神州之称,中国的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所以历史上从天子至臣民,一直以信仰为本,道德为尊,把敬天敬神、修身明德看作是最重要的。圣贤经书能令人修养身心,恭敬并遵循圣贤之理,是可获得功德福报的。

如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弘文馆学士萧德言,博通经史,尤精《左氏春秋》,修养高深。他每当打开“五经”等书阅读或讲授时,必先沐浴更衣,衣冠整洁,严肃恭敬的正襟危坐,年纪愈大,越勤勉,越恭敬。别人劝他说:“老人家,年纪大了,何必这样自己劳苦自己呢?”萧德言回答说:“经书是先圣流传下来的言教,面对先圣宝贵的言教,怎么可以惧怕劳苦呢?”

后来唐太宗闻知,赏识萧德言如此恭敬慎重的美德,便下诏书,命萧德言以经书教诲开导晋王,并封他为武阳县侯。萧德言终身荣贵,安享天年,直至九十七岁高龄去世,谥号为博。

佛家经书能使人开智开慧,教导人改过自新,弃恶从善,更使人获得无量功德。面对佛经,首先应有感恩之心,双手清洁,桌案清净,内心要虔诚敬仰,就如同面见佛神一样。但是如果放肆不敬,毫无畏忌,任意起轻慢心,以及固执自己的浅见,随便加以毁谤的话,那就罪过弥天,苦报无尽了。有一分恭敬就能消一分罪业,增长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能消十分罪业,增长十分福慧。

例如隋朝时,扬州有一位和尚每日诵佛经,同时在岐山有一位沙弥,也每日诵佛经。有一天两人突然同时死去,神识来到冥府,冥王迎请沙弥上金座,非常恭敬相待;迎请和尚上银座,待他却简略疏忽,和尚心中非常惭愧。不久,两人都清醒过来。和尚就到岐山拜访沙弥,询问原由,沙弥说:“我每次诵经时,必定穿着洁净衣服,点烧好香,恭敬诵读。”和尚说:“我罪过太深了,诵经时常威仪不整,身口不净,太不恭敬了!惭愧!惭愧!”

再如有一位读书人叫高天佑,和两位同学到江宁去应考。考完试后,听说鸡鸣山守源禅师道行高深,于是一同前往拜访叩问。禅师说:“你们两位都当考中,但是高君不能中试,因为误用了经书作枕头。”高君仔细想想,原来行李小箱内有经书,睡觉时,用箱子当作枕头,未将经书请出。到了放榜时,果然应验。

又据记载:一位姓沈的年轻读书人,自恃才学。他在萧寺读书时,见到六祖坛经,就拿朱笔随意涂抹坛经文义,回家之后不久暴毙。他托梦给他父亲说,因为他涂抹佛经,所以现在被罚进地狱。身上带着燃火的枷,苦楚难忍。因此他请父亲到萧寺他读书的地方,找出那本佛经,把涂抹的痕迹洗掉,他才能脱离苦海。他的父亲悲痛不已,就赶紧入寺搜寻,果然见到原本,就急忙洗去涂抹的旧痕迹,并发愿从新刻印一部流通,以为亡儿忏罪。

古来一些人才华出众,甚至功业彪炳,由于不知修心敬神,终其一生,还是随业流转,不得自主。因此人生在世,能恪尽个人职分之外,还应修心向善,因为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的真正目地。今天,法轮大法在世上洪传,这是宇宙的根本大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按照“真、善、忍”的道德理念去做,珍惜大法,善待大法书,正心诚意,要懂的“恭敬获福,不敬获罪”的道理。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诗的作者是北宋易学家邵雍,他字尧夫,谥号康节..............
  • 李白他的名号“青莲居士”,还是自称“谪仙”,都表示他的生命来源非同一般。他妈妈生他之时梦见太白金星..............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业大有进步,宋代陶瓷清丽高雅,色泽柔美自然,造型简练,挺拔秀丽。
  • 元朝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但出现了青花、釉里红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种。自明朝开始,景德镇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瓷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