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大书院之应天书院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3
【字号】    
   标签: tags: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由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积聚大量图书,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书院成为历代大儒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中国古代书院大都建在钟灵毓秀的山水间,应天书院遗址位于河南商丘南城湖畔,那里垂柳依依,碧波荡漾,落霞孤鹜,鱼翔浅底,在这样一处世外桃园般的清幽静地,品茗读书,真是可以聚日月之精华,吸山水之灵气。
  
应天书院又称“雎阳书院”,最早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书院获得发展,宋真宗时,因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建立帝业,于公元 1006年将其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先改为应天府,公元1009年,州人曹诚在其旧址建筑院舍150间,藏书数千卷,并愿以学舍入官,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受到宋真宗赞赏,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后来,词人晏殊任应天府知府时,大力扶持应天书院,使得书院进一步发展,成为其时著名书院之一,同当时与河南“嵩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 并称四大书院。宋仁宗时,又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应天书院自办学以来,培养出很多人才,众多学子也不远千里来此求学。相传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也曾在应天书院求学,因家境贫寒,范仲淹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入仕后因母病逝,在家居丧,经应天知府相邀,在书院任教,当时书院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
  
应天书院原址虽然已被泥沙埋没,但其严谨勤奋的治学之风和人文的传统却传承下来,激励着历代学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七门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能利用波、荡、塘、沟,形成一个自流灌溉网。
  • 郑国渠虽是人工凿成,却遵循着自然规则,引泾水入洛河,历时两千年,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 京杭大运河也称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深深的影响了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
  •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绿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 “坎儿”即井穴,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 芍陂——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
  •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灵渠者”。灵渠整个工程由铧咀、大小天平(分水坝)、南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泄水坝)、陡门(船阐)等部分组成。
  • 千年古建筑南安陂有三大特点:选址适当、设计合理、结构完整,整体性强。
  • 泸定桥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没有建桥之前,人们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个渡口渡过大渡河。由于水流湍急,无论官民,商旅,还是藩地使臣过河都很艰难。
  • 古燕国的都邑、元以后历代中国的京城:现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设计始于元世祖忽必烈之时,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过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设计与布局,后世子孙不但能一窥中华文化中许多精微奥妙的神髓,更可以发现许多现代西方文化与古中华文化之间颇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