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对地震成因的认识

佚名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师地区发生一起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达八级,震央在平谷、三河一带,地震波及范围除京城外,还包括周围的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共计两百余州县。京城倒坏城堞、衙署、民房、死伤人民众多。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康熙皇帝迅速做出反应。他一方面“发内帑银十万两”,赈恤灾民;一方面号召“官绅富民”捐资助赈。而他最着力进行的,则是亲自带领大小臣工,对朝政得失认真的作一次全面的检讨和反思。

他自己首先“兢惕悚惶”、“力图修省”;同时要求臣工们“务期尽除积弊”、“各宜洗涤肺肠,公忠自矢,痛改前非,存心爱民为国。”

地震发生后不到四个小时,康熙立即把“内阁、九卿、詹事、科、道满汉各官”召集在一起,并把大学士明珠等数人召到乾清宫,当面训谕,严厉批评某些官员“自被任用以来,家计颇已饶裕,乃全无为国报效之心”,不仅不清廉勤政,反而“愈加贪酷,习以为常”的恶劣行径,并且表明了对这种“奸恶”之人如“不加省改”,一经查出“国法俱在,决不饶恕”的决心。

两天后,康熙帝再一次将“满汉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各官”召集到左翼门,命人口传谕旨,宣布他所思虑的施政上的六方面弊端:一是各级官吏“苛派百姓”,民间易尽之脂膏,尽归贪吏私囊,使“民生困苦已极”;二是“大臣朋比徇私者什多”;三是用兵之时,任意烧杀抢掠;四是地方官“于民生疾苦,不使上闻”,遇到水旱灾荒,对赈济诸事“苟且侵渔,捏报虚数,以致百姓不沾实惠”;五是刑狱不公,积案不办;六是王公大臣之家人奴仆,“侵占小民生理”,“干预词讼,肆行非法”。

康熙要求大臣们对如何严禁这六种弊政提出具体办法。他特别强调,革除弊政,关键在于高官的率先垂范。因为“大臣廉,则总督、巡抚有所畏惮,不敢枉法以行私;总督、巡抚清正,则属下官吏操守自洁,虽有一二不肖有司,亦必改心易虑,不致大为民害。”

大臣们根据康熙皇帝的旨意,在十天之内拟出革除上述六种弊政的办法,包括对责任者从“革职拿问”、“永不叙用”到按律“正法”的严厉处罚措施,康熙批准了这个处分办法。

康熙皇帝这样做,主要是基于“敬天知命”和遵从宇宙中规律的基础上而为的。这里的“天”,即所谓的自然,即是指那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衡定一切的宇宙特性。

“天象示警”并非仅仅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作出警告,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认识。今日当权者中,面对非典、海啸、禽流感以及许许多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所谓“自然灾害”,有几人能够像康熙皇帝一样向内找自己失政的原因、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顺天应命、重归天人合一的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闻过则喜,顾名思义,就是别人批评自己错误时依旧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欣然、虚心的接受意见。这不仅体现着个人的修为与素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严冬过后,美好的春天来临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间万物复苏,生机无限,人们所见所闻皆是春意盎然...
  • 传统儒、释、道文化皆从因缘、因果关系,来探讨人生意义和归宿问题。
  • 以宽宏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仁爱无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宽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宽以待人。
  • 说起李白,几乎无人不晓,人们赞赏他的辉煌艺术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气,济苍生、报国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时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刘庭式,当时的苏东坡,很赏识、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大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杜甫崇高的艺术成就,源于他仁爱、无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他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揭露黑暗势力,用诗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 成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
  • 范纯仁,字尧夫,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次子,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一生为人谦逊温和,正直宽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