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用“一抔土”代称坟墓?

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582
【字号】    
   标签: tags:

唐武则天摄政期间杀了不少李唐王朝之人,其中就包括她自己的儿子。因此,柳州司马李敬业与骆宾王等人共谋讨伐武则天。骆宾王是唐初四杰之一,他为李敬业写了一篇著名的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在这篇〈代李敬业讨武氏檄〉上载︰“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大意是说,先帝的坟墓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道被贬到哪里去了?文中“一抔之土”即为坟墓之意。

那么,为什么古人用“一抔土”代称坟墓?

抔,原意是用双手捧物。如《广韵.平声.侯韵》:“抔,手掬物也。”及《礼记.礼运》︰“污尊而抔饮。”注︰“抔,手掬之也。”后来又作为量词,用来计算双手捧取物品的单位,相当于捧、把、握。

“一抔土”一词源自于《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据载,汉朝杰出人士张释之,由于家中资产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但十年内都没有升迁,默默无闻。

后来,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汉文帝召见他,一番恳谈,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就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上书给皇帝,揭发他们在宫门外不下车所犯的不敬之罪。

薄太后知道此事后,文帝就脱下帽子陪罪说︰“要怪我教子不严。”薄太后就派使臣带着赦免诏书前去,张释之才让太子与梁王进宫。文帝也因此看出张释之的与众不同,就命他担任中大夫。

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出来,皇帝坐车的马受到惊吓。于是就下令逮捕此人,并把他交给廷尉张释之。经过审讯,张释之判他犯了清道禁令,应处以罚金,并把惩处结果禀报汉文帝。

汉文帝听后大怒,认为刑罚太轻。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现今法律如此规定,若要再加重处罚,那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皇上把人交给廷尉处理,而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代表,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就会任意轻判或重判,人民岂不手足无措了?愿皇上明察。”过了很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对的。”

后来,有人窃取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大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依法律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上奏皇帝,判处死刑。文帝震怒,认为偷盗先帝庙中器物罪大恶极,应以灭族惩处。

张释之摘掉帽子叩头谢罪说︰“按照法律规定,这样惩罚已经足够了。何况相同罪名,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现在他偷取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取长陵的一捧土,皇上将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

原来,张释之所说“取长陵一抔土”是避讳之词,意思是挖开汉高祖的陵墓,即盗墓之意。张释之认为,盗取高祖的陵墓才是罪该灭族。后来,“一抔土”就被作为坟墓的代称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衙门是古代官署的一种俗称,就是官吏办公、办事的地方。如《广韵》上载︰“衙,衙府也。”衙府就是官署。据宋朝钱易《南部新书.庚》上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因此,衙门原作“牙门”,讹误变易后才称为“衙门”。
  • (shown)贡院为了防止夹带传递作弊,或防止闲人擅自进入,会在贡院四周围上荆棘,因此贡院又称为棘院、棘围、棘闱。
  • 封泥又称为泥封,由于封泥上留有古人用印的遗迹,记录了当时的官制与行政设置,对于后世研究古代文字、官爵及地名,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 鸡毛文书,是指古代传送紧急文书,在封套上插鸡毛为记,又称为鸡毛信,源自于秦汉时代的羽檄。
  • 现在许多亚洲国家用餐都使用筷子,但筷子最早是源自于中国。筷子,是中国人必备的餐具之一,与日常生活的三餐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吃饭要使用筷子呢?
  • 古人称冬至为入九,数足九九,则春风送暖,寒意全消,所以俗话有“九九消寒”之说。而为了度过漫漫严冬,古人想出了各种娱乐来进行九九消寒..................................
  • 从古至今,名片的使用历史悠久,往上可溯自..........................
  • 至于,为什么每次敲钟都要一百零八下,则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易经》认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数,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说,佛教认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一百零八次,则除尽人间所有的烦恼。所以,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颗,念经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 古人把铜钱戏称为“孔方兄”是有典故的,源自于.............
  • 据古籍记载,“雷同”一词源自于《礼记.曲礼上》︰长者不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