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秋

--古代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审美观照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72
【字号】    
   标签: tags:

中秋诗是明月的诗,谈中秋必然谈到咏月,我国古代咏月诗蔚为大观、源远流长,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月高爽明净,夜空辽阔澄澈,最能与诗人淳朴的气质、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产生共鸣。

咏月诗所蕴涵的意境和所显现的人与自然的交流,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宇宙观和审美观,同时也使传 统文化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感悟宇宙人生的奥秘和哲理

月亮皎洁明亮,是美好的象征,“月出皎兮”、“月出皓兮”、 “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皆表现出诗人对月亮的关注和赞美。月亘古不变,是永恒无限的象征,如张若虚写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人感叹“明月长在,人生如寄”,世事沧桑,光阴易逝。而天上明月阅尽人间变幻,恒久相照,使万物生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等哲理的深层思索,油然升起对宇宙和永恒的探求和向往。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通过描绘大自然海天相接、波澜壮阔的景象,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

追求光明澄澈之美

月明如镜,秋空晴朗,唐代诗人王维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写出了新雨后,月亮的清辉遍洒松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宛如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表现了诗人修身养性、宁静淡泊的心境。

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表现了诗人纤尘不染的高洁和洒脱的气质。人们称赞月的品格,在茫茫的黑夜中为人带来光明和希望,扫荡一切黑暗污浊,普照大地,公正无私的照遍天涯海角,不漏一处,但它却不曾私照一户人家。正如诗人赞美的“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寄托对圆满、团圆的盼望和为他人祈福

以月圆比喻团圆、圆满,寄托了人们盼望团圆的愿望。唐代贤相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体现了诗人旷达博大的襟怀,又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气度,具有一种高远深邃的气象。在海天辽阔的境界中,那一轮明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有着怎样广袤深邃的意境?一个“共此时”凝聚了万代千秋天下亿万人民的多少美好愿望和祝福!皓月当空,一泻千里,人 们关爱着他人,亦被他人所关爱;祈福着他人,亦被他人所祈福。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人们举行“祭月”仪式。到了唐朝,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在宋朝以后更为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因此时秋高气爽,月像圆满,既圆且亮,人们举行“秋分夕月(祭拜月神)”活动,表现对神的敬奉和对上天的感恩。唐代徐凝写道:“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韩愈说“一年明月今宵多”。确实,每逢中秋之夜,月在中天,银辉遍地,正如李白在诗中说“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刘禹锡在诗中说“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明月给人带来以光明、希望和感悟,千百年来,人们咏月、赏月,探求天理大道和人生的真谛,渴望回归美好、善良和永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史载“牵牛”、“织女”两颗星隔着银河遥遥相对--这是牛郎织女神话的雏形。之后传说一直流传下来……
  • 今天是黄历辛卯年七月初七,也是华人传统的“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中国、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华人聚集的地方千年来都有相关的习俗和传说。即使传统习俗再今日日渐淡薄,仍有不少人期盼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日本仙台七夕今年盼挥去地震阴霾场面料将感人、台湾文化之都台南则从七夕文化中寻找浪漫因子,进行城市行销。中国各地在七夕这天兴起玲琅满目的相亲会,折射文化古国的男女婚姻因超时工作挤没爱情的无奈。
  • 中秋月满,清菊盛开、如月倒影,映在花器中,真有令人想玩月一翻的感受。插花者孕育花的第二生命,王国忠是一位喜爱拈花惹草的瘾君子,且看他如何以花玩月,表达清雅而韵致高洁的中秋花赏。
  • 【大纪元9月1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方沛清河内特稿)中秋节不仅是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传统节日,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对越南人而言,中秋节则是父母表示对孩子的爱心节日,还被称为“儿童节”、“赏月节”。 (本文附有照片及影音)
  • 中华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又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位居仲秋之中,是为中秋,跨越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中秋节源于古代吉礼,郑玄﹕“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周礼》:“中秋,夜迎寒”、“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国语.周语》:“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中华文明是半神文化,敬天畏神是为核心,而日月五星附丽于天,这七曜最为显而易见,是故古代天子要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阴阳向长的时刻,沐浴斋戒后前往国都南郊举行“朝日礼”,北郊举行“夕月礼”,其中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敬天礼地,孝悌爱人的深刻内涵。
  • 近年,一些爱国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发出感叹:汉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传统民族服装的民族。“复兴汉服”运动主要是希望鼓励人们能多在传统节日、重要场合……穿着传统“汉服”,他们认为,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改良和发展而来。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却始终没有恢复汉服。于是,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希望将其保留下来。
  • 不要认为中国黄历十一月的冬至只是一个节气,其实在古代它更是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 (大纪元记者王文君、佚名综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每当黄历八月十五,都是触动诗人墨客兴致勃发、借月抒情的时刻。有风花雪月的清雅悠闲,登高远眺的磅气势;亦有睹月思人的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愁绪。
  • 祭灶节就是祭祀灶君的节日,黄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过祭灶节,俗称过小年...
  • 腊八之后的腊月二十三也是一个大节,俗话说:“新年头,旧年尾”。因此,人们特别的重视,因为它是一年最重大的日子,“送神”就开始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