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17):有关简化字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8-2)

不可黄钟毁弃,任尔瓦釜雷鸣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51
【字号】    
   标签: tags: ,

(二)文治武功,独领风骚

世界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与文明,或丧于天谴,或亡于兵祸。丧于天谴,盖因文德失修;亡于兵祸,多为武功废弛。

中华民族从黄帝时代起,即确立了“修德振兵”的治国(天下)方略,盖“修德”以顺天意,“振兵”以御兵祸。所以,在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只有中国和历史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最接近,也只有中国有能力将其彻底击败之︰

春秋中期(公元前660年前后),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北击山戎、狄人,南伐荆楚,使华夏民族有了近二百年平安。

战国晚期(公元前265年),赵国名将李牧以步兵集团破杀十万匈奴骑兵。

秦时(前215年),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三千里,势如破竹。

汉武时期(前119年开始),车骑将军卫青、霍去病率汉军深入戈壁沙漠,万里征战,迫匈奴退至漠北一带。

东汉和帝时期(公元91年),车骑将军窦宪与副将耿秉率铁骑深入瀚海沙漠,出塞五千里,大破北匈奴主力,使匈奴汗国彻底破败。

三百年后,西遁的北匈奴侵入黑海北岸(公元374年),追得阿兰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伦巴底人、法兰克人和其他日尔曼及斯拉夫等“蛮族”(以罗马人角度而言)被迫西迁,引起欧洲民族三四百年的大迁移,导致西罗马帝国受到连番侵袭而灭亡(476年)。

唐定天下以后,两次对突厥用兵(620~657年),均战而胜之,使突厥汗国彻底归附。
而西迁的突厥残部,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于1299年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53年灭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

号称武功绝世的罗马帝国,就这样被中国人先后赶过去的流寇扫入历史。

13~15世纪,在蒙古铁蹄横扫亚欧大地的时候,华夏族不到百年(1279~1368)即摆脱蒙古人的统治,而俄罗斯人被奴役了240余年(比中国长了160多年),至1480年才完全独立(比中国晚了112年)。

如果不是后来的匪祸(共产党窃取大陆政权),现在的中国,也许又成了综合实力世界第一大国了。

(三)神传汉字,唯宜珍惜

作为中国人,其实是幸运的。在本次人类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舞台上,中国不仅长期处于中心位置,而且使自己的文明一脉相传,薪火不断,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对于中国人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而对于世界其他民族,只能是梦想。所以很多国家,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虽然支离破碎,却要拼凑得熠熠生辉。

中华文化的历史奇迹,大多是靠汉字的稳定性与延续性来实现的。简化字破坏汉字的这种稳定性与延续性,无疑是一种自残行为。

用西方文明的标凖衡量,中国近代是落后了。这种落后,当然有着具体的内外在原因,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只是一种历史安排。

即使这样,在西方文明主导下,虽有着制度的制约,汉字圈国家的发展,也为汉字的伟大与活力,从另方面做出有力的例证:使用汉字的国家与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等,都发展起来了;破坏了汉字的国家中国大陆,等而下之;废除汉字的国家越南、朝鲜,成为当今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度。

汉字是神传文字。神传文字自然有其的神圣的威严与丰邃的内涵,岂能随意亵渎与变乱?!苍苍寰宇,茫茫五千,神独传汉字于中国,意味深长,自当幸而珍之,宝而惜之!@*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中国汉字中的“人”字的构形非常简单,但是意义深远。
  •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同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息息相连,可以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我们华夏民族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 相传,明朝末年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在面对李自成等流寇四处窜扰、祸国殃民..
  • 一个人行踪飘忽、出没无常,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是的,神鬼出没的方式,理当非人力所能知测。然而,换个角度想,“神出鬼没”的原意是否也有可能是:神出现了,鬼就消失?
  • 中文是当今世界上极特殊的文字,其中的意涵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深意......
  • 有一个老笑话,一个孩童到了启蒙的年纪,父亲找了位老师教孩子写字,孩子学了三日后禀报父亲自己已经学会了。于是父亲命他写封信给万姓友人,未料孩子一写三日...
  • 仓颉造字数千载,几人归去几人来;神传文化展新意,大道已就天门开。每一个汉字,其点横竖捺撇折勾都有特定位置,随意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就不协调。而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与汉字结构的这种特点何为相似。
  • 汉字不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现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声、会意字体。学习汉文的台湾人会正体字,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对于一般用字母和拼音书写的人来说,能书写千年前的汉语却是件神奇的事!
  • 中国古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看似简单的一句成语“不三不四”,却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渊源。“三”与“四”这两个数字的由来,及其中隐藏的原始涵义,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河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