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1)

孩子令人头痛的行为,99%是婴儿自我惹的祸!
font print 人气: 78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 李显文

我曾看过一则网路笑话,虽说是个笑话,却是许多家庭中反复上演、令父母头痛的教养问题:

就寝时间到了,林太太软硬兼施、威胁利诱,总算筋疲力竭地把四岁的儿子逼上了床,即便如此,躺在关了灯的房间里,不想睡觉的儿子仍三不五时使唤着妈妈:
“妈妈,我要尿尿!好急啊,快尿出来了!”
“妈妈,电话响了!妈妈!接─电─话!”
“妈妈,我的背好痒,帮我抓一下!”
“妈妈——”
(孩子的婴儿自我因妈妈逼迫他睡觉变得更强大,而更急于要吸引妈妈的注意)

烦不胜烦又穷于应付的林太太,忍不住对着不睡觉、还一直发号施令的儿子生气地骂道:“你给我闭上眼睛睡觉!再敢叫妈妈的话,小心我揍你!” (妈妈的婴儿自我也被孩子不断的发号施令而挑起)

……等到她把儿子丢在客厅各个角落的玩具都收拾回他的房间时,居然看见儿子又偷溜下床、且正低眉敛目地倚靠在房门边!气到无言以对的妈妈火大地瞪着儿子,不料儿子猛然抬起头、笑嘻嘻地对她说:“林太太,我可以喝杯水吗⁈” (妈妈的警告刺激孩子的婴儿自我更加强大,因而跑下床挑战妈妈的权威>

高效能教养分析

婴儿自我总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在家里,孩子那个总是唯我独尊、随心所欲的婴儿自我(婴儿自我,也就是“忠于自己”的本能),当然拒绝让妈妈决定他应该何时睡觉。而父母一旦为了孩子明天要早起上学,或是怕长期睡眠不足影响他的健康,甚至只是希望孩子能赶快上床睡觉,自己才能获得些许安静而自由的时间——都不免因为强迫孩子的婴儿自我而与之对立起来。

然而,每个人的婴儿自我只会因为有人与它对立,而愈发的意志坚定且斗志高昂,使得父母想要让孩子乖乖睡觉,变得更加棘手难为─即使当下孩子被迫从命,不一会儿又会变个戏码继续挑衅父母,让父母疲于奔命,就像一直玩着“打地鼠”的游戏。只是游戏场中,拿着棒槌打地鼠的游戏确实刺激好玩,但现实生活里,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被迫不停地处理他所制造出来的问题,可就一点也不有趣了。

其实父母面对的是两个孩子─ ─婴儿自我与成熟自我

父母要明白我们眼前看到的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但随着地点、状况的不同,与我们互动对应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一个叫做婴儿自我、一个叫做成熟自我。更重要的是,那个令我们头疼、叫做婴儿自我的家伙,总是最早出现且挡在最前面,阻拦我们栽培与养成另一个孩子──成熟自我,甚至,还会将父母纠正其不当行为的管教,全都纳入并转化成为壮大己身的力量。

所以,父母在面对及处理孩子问题前,首先要思考并确认的是─现在我所面对的到底是谁?是不喜欢被纠正、愈纠正愈糟糕的婴儿自我?还是喜欢也渴望被教养的成熟自我?

先退却婴儿自我、再教养成熟自我

对于婴儿自我与成熟自我而言,两者的终极目标虽然一致─都是要让自己被看到、获得注意与资源,以便能存活下来且顺利地成长发展,然而,两者所采行的手段却大大不同。对于婴儿自我来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唯一真理,所以表现出来的全是随心所欲、任性妄为的负面行为。但对于成熟自我而言,却是“人要为己循规蹈矩”,因此能够照单全收父母师长所给予的一切教养,只为了要博得别人的赞赏与肯定,自己才能获得需要的庇护与协助。

所以,父母正确的教养动作应该是:先退却总是出现在我们面前、搞破坏的孩子―婴儿自我,才能着力栽培在后继出现的、一心向上的孩子―成熟自我。

只是父母教养孩子的责任感与热情,往往使得我们一看到孩子的婴儿自我做出不适当的行为时,立刻就想要“浇水灭火”,却没先搞清楚起火的成因(因为孩子婴儿自我的作乱),结果就像是“对油灌水”(纠正孩子的婴儿自我,反而刺激它变得更强大),让火烧的范围愈发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 ─摘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高效能父母学专家教你一招解决80%的教养问题》野人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孩子吵闹、暴冲奔跑、靠近危险场所的画面?什么样的一句话可以逆转这种状况呢?
  • 有些家长还是会担心孩子的课业,坚信会读书便等于成功的传统价值。不然为什么我们老祖先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孩子的成功方程式果真只有读书这一条吗?
  • 每次幼稚园或小一新生入学,总是免不了父母和小孩那依依不舍、十八相送的情景,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上挂着两行泪,哽咽的啜泣着:“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我不禁回忆起自己刚进入小学的第一天。
  • 只要以正面的说话方式和孩子沟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镇定从容地面对各种状况。
  • 以“怎么做”代替“为什么”,这样问,教出创意十足、独立思考的好孩子。
  • B>要有效执行孩子成功方程式,家长必须从孩子幼时就开始施行“身教”,并依孩子生命成熟度施行有效“管教”,才能将成功特质烙印在孩子的心灵。孩子藉由“内化”这些特质,进而找到奋发向上的力量。
  • 对于别人说的话,人们总是照单全收。不,应该说是“深信”他人说的话。我们希望回应别人所说的事、期望去贯彻执行。就像我的母亲一样。
  • 替孩子的行为画圈圈,他会产生无比的干劲。
  • 案例二,小英的爸妈都是彬彬有礼的高知识分子,照孩子成功方程式秘密一的道理,父母亲给予的身教应该会感化小英,让小英也变成懂得为他人着想的小孩。事实是,小英十分自我中心,为什么她这么不顾其他人的想法呢?
  • 孩子小的时候真的比较好教,到了十几岁就很难了。孩子小的时候,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处处要仰赖父母,可塑性非常强,趁此时灌输孩子一些观念及行为模式,往往能够收到最佳效果。到了十几岁,孩子进入叛逆期,寻求自我独立,容易和父母唱反调,这时候才去矫正他们的行为,往往事倍功半、成效不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