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愚公移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作者:俞元
font print 人气: 666
【字号】    
   标签: tags: , ,

列子‧汤问》中有篇寓言故事,年近九十的愚公想要挖平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他率儿孙三人上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一年往返一次。邻居有个七八岁的孤儿,蹦蹦跳跳跑来相助。河边有智叟嘲笑说,愚公剩余的岁月连草都动不了,如何挖动山?愚公说:“我们家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怎么挖不平山呢?”智叟无语。山神听了,赶紧向天帝报告。天帝感念愚公的诚心,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愚公出行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愚公的理念是人力叠加,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一代一代挖山不止。可世间有“相生相克”的理,潜伏的灾难也是叠加的。说不定哪天发生了山崩、山火或泥石流等天灾,还有挖山过程中,可能会有巨石滚下或大树倒下,还有毒蛇猛兽、瘟疫……随便一个意外,都能让愚公家族的香火不能延续,都会中断他们的移山工程。也就是说,愚公能不能挖成,要看天意。天允许,人才能做成!

毛泽东曾提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口号,他删掉了原故事中的“帝感其诚”的天意涵义,掀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强调人定胜天、人海战术,结果因大跃进非正常死亡的中国人,海了去了,有数千万之多;改造中国的结果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后患无穷。背离天意、违背客观规律,众人越团结、越坚持不懈,最终带来的灾难越大。

愚公移山》的作者列子,是战国早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传世的一百三十多篇寓言中,有不少是通过故事来讲述道家修炼的内涵。愚公的表现也体现了一个修道者的境界。道家修炼讲修真,返本归真。

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心念纯真,没有一丝杂念。他没有想自己还能活多久、后代能传多少代,什么天灾人祸、艰难困苦呀,多长时间才能做完呀,这些人心人念,他一概没有,做到了“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愚公能像婴儿一样无忧无虑、心平气和地去挖山担土,以至于邻居家七八岁的孩童,欢蹦乱跳地去帮助他。因为他达到了某一层次修炼境界的标准,因此天帝派人帮他拿掉了那两座大山,扫清了他修炼的障碍。@*#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说“朝问道,夕死可矣”。后人对这句话有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曾向老子问道,每次都大有收获;孔子最后一次拜访老子时,说“我终于得道了”。那么孔子最后闻的什么“道”?得道后他的表现又如何?为何能“夕死可矣”呢?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常被现代人用作劝导恶人停止作恶的警句,也有佛教中人说是要放下人的恶言、恶行、妄念等诸多烦恼。有案可稽,这句话指的不是一般杀人越货的强盗,而是那些杀人无数,却不是出自本心,最后能成就正果的人。
  • 叶公本名沈诸梁,楚国王室后代,24岁时被楚昭王封到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他组织叶邑百姓兴修了东、西两陂大型水利工程,东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图画在自家墙壁上(因为竹简不适合画图)、梁柱上、衣服上,在每个水渠的出水口都画上龙,并称之为“水龙头”,以求风调雨顺。
  • “滥竽充数”的故事家喻户晓。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跟齐宣王夸自己吹竽,鸟兽听了翩翩起舞。齐宣王很高兴,给他同样优厚的待遇。齐宣王死后,儿子齐泯王继位,喜欢听一个人的独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就逃了。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十四节气的“雨水”,自古来留给我们什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典故呢?
  • 常吃韭菜可以增进体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手脚冰冷、下腹疼痛。(胡乃文开讲提供)
    古人感应四时的变化,用一幅春日里的好景致——“翦春韭”为名,留下诗情画意的厚谊。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留下“夜雨翦春韭”的情味,然而传下“雨翦春韭”典故的人不是杜甫,那么杜甫承传自谁呢?
  • 元宵节能不想起吃“元宵”?!为何汤圆叫“元宵”?北方才叫汤圆为“元宵”吗?追溯元宵或圆子、汤圆的源头,可以溯源到何时呢?一颗元宵汤圆承载的历史超乎你的想像!
  •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灯谜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娱乐,事实上灯谜的内涵包罗万象。制灯谜、猜灯谜盛行于历代,灯谜的起源和一些名人、文学家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谁呢?为什么爱上灯谜也能让人考场顺利呢?
  • 黄历二月春雷响,惊醒地下的蛰虫出洞,这是阴阳循环的常态;早发的“冬雷”则是反常的天候现象。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这个现象。这种反常的天候只是气象上的表现吗?还是和世间人事的治乱有所对应呢?有无应验的实证呢?古书上和民间累积的经验以及气象学观测,很早就观察到了“冬雷”这种异常的天候现象,并且有一些说道。
  • “气备四时 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 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是大成殿赞颂孔子的楹联。还有许多庙寺的楹联,可知讲的主角儿是谁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