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说寓言】

大厦将崩塌 为何没人能扶起

文/宋宝蓝
当一个国家失去了任用人才的标准,就如同建造房屋的工匠失去了准则,导致圆规、方矩的大小尺寸不固定,斧锯刀凿等这些工具也失去使用的标准。(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3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朝刘伯温说预言,说到了不少惊天秘闻,包括近代的国共内战,甚至还预言了当今的瘟疫,告诉人走出瘟疫的办法就是选择“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三点加一勾,八王二十口”(真善忍)。在预言界,他是一代高人。除了讲预言,他还讲寓言,每篇寓言也都有他要表达的意思。今天我们介绍的是《郁离子·鲁般》篇。大厦倒塌,时有之事。刘伯温在这则寓言里,讲了几个浅显的道理,对现今的人心仍有启迪的作用。

《郁离子·鲁般》这篇寓言说,有一天郁离子来到集市上。他看到一所住宅倒塌了,于是就哭了起来。哭声如此悲恸,令旁人也觉得心酸。

这时,有一人问他:“这座房子还能修好吗?”郁离子回答说:“如果现在还有像鲁般、王尔一样的能工巧匠,那座房子还可以修好。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工匠了,我们能和谁去商量,修缮这座房子呢?”

郁离子提到的鲁般、王尔都是古代的巧匠。鲁般是春秋时鲁国人,公输氏,单名般。由于般与班同音,所以人们也写作“鲁班”。在中国史上,鲁般是著名的建筑工匠。他留下的《鲁班经》,介绍了建筑民舍,打造家具,以及制造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工艺技巧。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鲁般还是修道有成的仙人,被建筑行业尊为仙师,受到后人的供奉。传说中,在他白日飞升后,在不同的朝代,他在中原大地显现神迹,帮助后人完善了建筑工艺。比如,故宫角楼、山西晋祠圣母殿、颐和园十七孔桥的龙门石、北京十三陵的石坊、山海关的城墙、广西桂林七星公园花桥等,民间传说皆因鲁班显圣得以完成。

王尔(另作王茧)是鲁班的徒弟。师徒二人法天象地,用上好的朝阳柔木(指梧桐)打造了围棋的棋盘。

郁离子感叹,现在世上已经没有像鲁班、王尔这样的能工巧匠,要修缮腐坏的住宅,无疑是一件难事。郁离子听说,“房子倒塌了,如果房子的正梁还没有变形,那住宅还有修好的可能。但是现在这座房子所有的大梁都已经腐朽断折了,用手稍微一碰,它就会全部垮塌,已经到了不能碰的地步,还不如暂且让它保持老样子。那些还没有朽烂的椽子,还有个依托的地方,只能等待着像鲁般、王尔这样的巧匠来处理了。”

“如果现在一动,那座房子就会彻底被摧毁了,人家必会将房子倒塌的责任都归咎于修缮房子的人身上。一般的工匠担负不了这么大的责任。”

“何况修缮一座房子,一定要更换新的材料,还要剔除所有被蛀虫腐蚀的部分。那些外表看起来完好,但是中间已经溃烂的,也要全部清除掉。不能把细木条(椽子)扎成一捆当作柱子用,也不能砍掉柱子做成椽子。”

刘伯温协助朱元璋缔建了大明朝,他精通预言,向来预测奇准。他讲述的寓言,想必也不是单单为了告诉人,修房子的注意事项。他巧于隐喻,以修房子一事告诫后世,当国家权力阶层腐朽时,人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腐朽的部分不剔除,终究是治不了根本。

在这则寓言中,刘伯温还讲到选取材料的标准,那就是一个字“良”。不管什么木材,也不管木材原先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它的可用之处。比如,“大的木材可以做栋梁,小的木材做木条和斗栱,弯曲的木材可做枅(柱子上的横木),直的木材可做柱子,长的木材可做椽子,短的木材就做梁上的短木。只要不是中空的木材和潮湿的材料,就没有不能用的木材。”

国君善于任用人才,将不同能力的人安置在适当的位子,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犹如木材支撑大厦一样,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国家。不管什么人才,彼此之间若能好好地协调共济,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才能,就能确保大厦稳固不坏。

当一个国家失去了任用人才的标准,就如同建造房屋的圆规、方矩的大小尺寸不固定,斧锯刀凿等这些工具也失去了使用的标准,把桂、樟、楠、栌等这些上等木材截断为木柴烧,这时即使如鲁般、王尔这样的巧匠,也难以施展他们的技巧,何况现在没有他们这样的人呢?为此郁离子感到非常悲伤。

一栋大厦将要倒塌,不仅仅是建造者失去了应该奉行的准则,也是因为建造者已经不会使用木材,导致了众材被毁弃,失去了用武之地。如果大厦内部出现了蛀虫,不断地啃噬木料,挽救的余地就是找到会修缮扶正的人。若不能及时修缮,剔除腐坏,大厦终究难以逃脱崩塌的命运。@*

(事据《郁离子·鲁般》)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