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采风】日本剑道中的“残心”

作者:脩实
日本剑道重视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什么呢?(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84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剑道,作为日本国技,在国内普及率极高;虽尚未被列为奥运比赛项目,但早已风靡世界。

然而,在现代体育文化推动下,人们在观看剑道比赛时,大多只关注运动员的体能、技巧、表现、胜负等外表因素,往往忽视乃至忘却了剑道的精神内核。譬如,剑道规定:比赛获胜者不得以握拳等行为表达喜悦与展示强势等,否则将被判犯规。是因为,这等举止不仅是对比赛对手的失敬、无礼的行为,更是违反了剑道的传统精神,与武道所倡导的理念相悖。

剑道的由来

剑道虽然称之为剑道,实为刀法,也就是日本刀的使用技法。

日本刀最早现身于平安时代末期,其特点是:用日本固有的冶炼方法制成,单刃、弯曲、锋利。日本刀之功用,一是护身,二是格斗,三是修养。此外,日本刀还是天王、武士权威的象征,乃至信仰对象,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工艺美学价值,因此很多名刀成为日本国宝。

武士刀又称日本刀,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刀型非常优美,被列为世界三大名刃之一。(Pixabay)

自室町幕府(1392~1573年)时代,天下大乱,战事频仍。在此背景下,刀的锻造技术获得巨大进步,各式剑法与格斗术也先后诞生,并形成了“新阴流”、“一刀流”等具代表性流派。

至江户时代(1603~1868年),天下太平,用剑实战渐次减少。因此,剑术便成为武士的人生修养之一,他们不仅研磨剑术,更专研其心法,并有柳生宗矩的《兵法家传书》、泽庵的《不动智神抄录》、宫本武藏的《五轮书》等著述面世,成为至今剑道的理论瑰宝。这些书籍的宗旨在于使武士懂得:作为一介武士,必须严于修身、勤于武术、研磨才能、分明善恶,并在必要时为国为天下捐躯。这一思想在二百多年的和平时代渐次形成,被视为武士道精神的源泉之一,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剑术是武士的人生修养之一。(Shutterstock)

此间,剑术也从昔日刀法的实战性向技艺的高超性转型,在此过程中,“直心影流”派起到了筑基作用。为了既能习练剑术,又能安全防身,日本正德年间(1711~1715年),长沼四郎左卫门发明了防身用击剑道具,并制定了用竹刀取代真刀格斗的规则。其后,宝历年间(1751~1764年),“一刀流”派的中西忠藏子武又进一步改良、实践,使得此法普及至众多流派,并开始超越流派进行比赛。到了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剑道渐次臻于完善。

明治维新(1868年)后,武士阶层被废止,并禁止平民持刀,剑道亦随之式微。明治10年(1877年),以警视厅为首,开始重振剑道。明治28年(1895年)旨在振兴剑术等传统武术的全国性组织日本武德会成立,有力地推动了剑道重振。大正元年(1912年),剑道一词开始使用,制定了剑道规则《大日本帝国剑道形》,包括礼法、眼神、形体、呼吸、残心(下有说明)等多项修得方法,在统合了各派的基础上,推进了竹刀剑道的普及。

二战后,日本在联合国部队占领下,剑道受到压制,直至昭和27年(1952年)日本恢复独立后,方使剑道全面恢复,全日本剑道联盟也应运而生。

警察必修科目及剑道段位

自明治时代起,剑道便与柔道一样,成为警官必修的武道科目,各警察署都设有道场,除警察自己使用外,也作为少年剑道教室对外开放。在参加全日本剑道选手大赛及世界比赛的选手中,大多数是警察。

平成18年(2006年)12月,日本修改了教育基本法,旨在使学生尊重传统与文化,爱国,尊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平成20年(2008年)3月,修改后的中学学习指导纲要规定:第1、第2学年的保健体育课,武道为必修课。平成24年(2012年)度开始正式实施。武道中,包含柔道、剑道、相扑、弓道、空手道等。其中,选择柔道和剑道的学校占整体的9成以上。受此影响,日本大学、民间以及企业中修习剑道者很多。在社会团体中,剑道实力最强的是警察、自卫队、狱警。

大正时代开始,日本剑道推动了竹刀剑道。(Shutterstock)

目前,剑道的级别,分为级与段,级从六级至一级,六级起步,一级最高。段从初段到八段。原本有九段、十段,但自1974年起十段空缺,2000年后停止评审,实为废止。九段也于2000年停止评审。因此,现有段位最高为八段。级为段之低级阶段,只有一级者方可获得初级段位,依此类推。最高的八段,要求通晓剑道奥义,技艺圆熟,并且是获得七级段位10年以上者,年龄还必须是46岁以上。

除了段位之外,还有称号。段位代表该人的剑道水准,而称号则在此基础上标示其人的见识、领导才能等。称号分为“炼士”、“教士”、“范士”三个阶层,“炼士”为初级,“教士”为中级,“范士”最高。“炼士”要求具六段、七段资格,剑理熟练,具优良见识者。“教士”要求具七段、八段资格,剑理娴熟,具优秀见识者。“范士”要求具八段资格,通晓剑理,技艺成熟,具卓越见识者,且要道德高尚、人格高洁。段位、称号都按照严格的考核、推荐、评审程序进行。

“成人之道”与“残心”

何为剑道,全日本剑道联合会这般定义:“剑道,乃日本武士通过实战而体悟剑法之道,习剑道即是学剑之法理。”换言之,剑道之要乃学习剑法深处的武士精神与修养,而严格的剑法训练则是其手段之一。这也是剑道被称为“成人之道”的缘由所在。

1975年,日本剑道联合会颁布了《剑道理念》和《剑道修炼之思想准备》,将剑道理念定义为“剑道乃通过剑法修炼的成人之道”。剑道修炼思想准备为:“正确学习剑道,磨练身心,养育旺盛之精气,通过剑道修养,以达尊礼节、重信义、尽挚诚,常致力于自我修养,爱国家爱社会,为广泛促进人类和平繁荣做出贡献。”

剑道之剑法,分为身法、刀法、心法,相对身体、技能之形体,精神层面的心法修炼更为重要、严格,“残心”便是其一种体现。依《日本国语大辞典》解释,“残心”原为对某事务感到尚未满足之意,用于武道、艺道上,则是要求达到警戒的一种身心状态。

日本剑道的心法修炼重视“莫忘残心”精神——“摘花在手勿漫心,以备狂风倏来临。”(Shutterstock)

在剑道上的具体表现为:赛罢,无论结果如何,选手都要保持不懈怠、不卑怯、不骄傲、不张扬等状态。要尊重对方,始终不忘互助。无论对手技能高下,资历深浅,都要以初心相待,并期许从对方身上学到所长,提升自我。这一理念,要求剑道修炼者也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著名剑道家,神奈川县警察本部警视宫崎正裕,是剑道教士八段,曾在日本全国剑道选手大会上6次获得冠军,在世界剑道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十多项个人、团体冠军,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剑道家。当被问到能达此地步的原因时,他说:能获胜,是自身的能力与支持者、老师、前辈、以及身边相关各位合力作用的结果。他还说,与6次获冠军相比,能5年连续进入决赛更让他感到光荣。这般心境,或许就是剑道心法的一种折射吧。

在剑道、柔道、空手道等武道中,过招或做完技艺演示后,都要保持一定的身姿、精神,以备对方反击,也为进一步进攻做准备,并留有余韵。这也是“残心”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剑道比赛中,“残心”之有无,也是判断击打有效与否的一个标准。例如,即便正确击中了对方,如果看上去没有“残心”,其击打就会被判无效。因为,其缺少了剑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身姿与精神。

那首著名的道歌“摘花在手勿漫心,以备狂风倏来临。”就是在警示:莫忘残心。

诚然,“残心”不仅体现在比赛中,更要贯穿于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譬如弓道,射箭前、放箭时、放箭后,都必须保持规定的“残心”。尤其箭射出后,射箭人要依然保持身心不动,念力集中,注视箭中靶处。

有趣的是,茶道也讲“残心”,千利休的那首道歌颇为有名:“手离茶具时,务必带余韵。缓慢轻稳圆,依稀别恋人。”(《利休百首》)

茶道的“残心余韵”——“手离茶具时,务必带余韵。缓慢轻稳圆,依稀别恋人。”(Shutterstock)

这是对茶道“残心”境界的一种诠释。“残心”在茶道中也是贯穿始终,且更注重内在精神。再者,日本舞蹈界也讲究“残心”,体现在形体上,就是手舞足蹈要带韵味,有余韵。其实,这一禅意颇浓的“残心”理念,普遍存在于日本文化中,是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点阅【东瀛采风】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对比了政刑之治与德礼之治。大意是说:以政令来诱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整饬,百姓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走上正途。
  • 说起修炼,对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一定不陌生,不论是远古时期黄帝的乘龙飞升,还是秦始皇、汉武帝对神仙的笃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与各朝各代的修炼者所留下的事迹息息相关。就连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与修炼人有关的地名。
  •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