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采风】柔道:善用精力 自他共荣之道

作者:脩实
柔道在日本普及程度很高。图为日本代表阿部诗赢得女子柔道52公斤级冠军。(Harry How/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气: 420
【字号】    
   标签: tags: , ,

日本有许多行业名后缀“道”字,如“茶道”、“花道”、“香道”、“书道”、“武道”、“弓道”、“剑道”、“柔道”等等。此处之“道”,既是特指某一行当,又意为该行当实为一个研磨技艺、裨益身心、领悟人生可走的一条路,一种修行方法。其中的柔道,基于格斗,宗于武门,自然其属性带有浓厚的尚武色彩。然而,绝非为尚武而产生了柔道,也绝非为格斗而使柔道得以在日本乃至世界普及,并传承繁盛至今。

先有道后生术

所谓柔道,乃以柔术涵养道义之武道。自古,一些武艺就在日本不同阶层中传承,12世纪后,武艺作为格斗技法正式在武家诞生。据说,武士掌握十八般武艺。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时代后,柔术作为武术之一种形式而诞生,并自成体系。但柔术却不是柔道。

柔道创始人为嘉纳治五郎(1860~1938年),他自幼体弱,为强身健体,开始修习柔术。1877年(明治10年),嘉纳治五郎在天神真杨流派的福田八之助门下学习柔术。此外,他还深入研习起倒流派。此后,他以两派身形、技法为基础,深入研习从起倒流派中悟到的一些原理,并加入修身法、练身法、胜负法等修行方法。他研究各派所长,不断加以改良,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柔术技术体系与指导体系,以此用于普及教育。

1882年(明治15年),嘉纳治五郎在东京下谷北稻荷町(现台东区)永昌寺书院开设道场“讲道馆”,开始讲习、传授柔道,这被认定为柔道之起源,也是日本近代武道教育之滥觞。

他将古传柔术“柔能克刚”之理发展成“最有效使用身心之力”,并基于先有道后生术之理,将其命名为“柔道”。亦基于此,他创设教习柔道的场所并命名为“讲道馆”。

柔道小史

通过“讲道馆”的教授,柔道在日本迅速传播,知名度与影响力亦与日俱增。1895年(明治28年),大日本武德会在京都成立,旨在奖励武道,培育武德,充实教育,提高国民士气。大日本武德会由剑术、柔术、弓术三部门构成,人们可超越各自门派,自主参加。1898年(明治31年),柔道进入中学教育,成为其必修课。

嘉纳治五郎还创建了日本体育协会,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体操专业等,一生为柔道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日本体育之父。这期间,他积极向世界举荐柔道,使其在世界得以普及。现在,世界204个国家和地区加盟国际柔道联盟,习练柔道者众多。

儿童也习柔道。(pixabay)

1909年(明治42年),嘉纳受国际奥委会之邀,就任奥委会委员,这是东亚首位奥委会委员。嘉纳成为奥委会委员后,进一步向世界推广柔道,使柔道得到进一步发展。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柔道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其国际影响力也与之俱增。

柔道所依据的理论,所崇尚的理念,所规定的制度等,为近现代武道奠定了基础。因其影响力甚大,在日本九大武道中(加盟武道协会并被公认的九个武道团体)居于榜首。

依照“讲道馆”柔道分类,柔道摔技大别为“投技”和“固技”两类。投技,即摔的技术,凡68种,含利用关节摔、用身技摔等技巧,并分为实战用和训练掌握两类。固技,是指在格斗中封杀对手的技巧,凡32种,多体现在躺技,也有用于攻击对手薄弱处等。当今国际柔道比赛,几乎依然遵循“讲道馆”柔道所制定的规则进行。

柔道摔技中的“固技”。 (Pixabay)

浴火重生

二战后,武道曾一度被进驻的美军禁止,不许在学校教授柔道。1956年日本成功举办了第一次世界柔道比赛,加之东京奥运会日本柔道队获得辉煌战绩等因素,推动柔道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1989年,新学习指导要领颁布,“武道”名称得到恢复。自2012年4月,“武道”成为中学生必修课,男女学生可从柔道、剑道、相扑中任选其一。日本的柔道在教育界全面普及,几乎每个中学、高中及很多大学都有柔道部(社团)。而且,其普及不仅限于学校,当学生们步入社会后,又会以另一方式参与到社会的柔道修练中。可以说,柔道几乎覆盖了日本全社会。因此,在民间各地区,皆有相关组织,多设柔道馆,教授、习练柔道。企业等也是柔道普及的巨大推手,从人员到经济等全方位协助,贡献之大,可圈可点。

有趣的是,在日本,警察必须掌握柔道。据嘉纳治五郎所著《我的柔道生涯》(1928年在《作兴》连载)所述,明治21年(1888年),在警视厅武术大会上,讲道馆出场参赛者除两三个比赛得平局外全胜。感佩于此,会后,其时的警视总监三岛通庸决定将讲道馆的柔道作为警视厅的必修科目,并推广至全国。至今,日本警官仍将柔道与剑道(女警官可选修合气道)作为其必修科目,进入警察学校时,尚无段位者在学期间必须获得初级段位。

柔道摔技中的“投技”。 (Pixabay)

柔道之心法

日本传统体育界,经常言及“心”、“技”、“体”。“心”,一般包括意志、精神、专注、心理准备等要素;“技”,一般为发力、技术、技巧等;“体”包括体能、体式、反应等因素。要求选手达到“心”、“技”、“体”平衡,并完美结合。但是,三者的关系绝非简单相加,而是相乘。这是“心”、“技”、“体”追求的基本境界。

在日本传统的诸道中,除“心”、“技”、“体”外,还讲究“守”、“破”、“离”。此三要,既表示从师后需经过的三个阶段,也意味着自我成长需走的路程。从师初始,要遵师命行事,恪守师嘱修行,这叫“守”。在修行过程中,会发现新的或更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而这些却超出了师规,打破了原有的体,这就是“破”。随着修行的加深,最终对技艺乃至自我有更深的领悟,从而摒弃固有定式,迈向自我之路,这就是“离”。

1882年,嘉纳治五郎在东京文京区创立了“讲道馆”,作为他教授柔道理论与实践的道场。而后,该馆成为柔道的大本营。“讲道馆”柔道,有两句师范名言:“精力善用”,“自他共荣”。意为:通过柔道锻炼所培养出的能力,要善用于世事,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通过切磋技艺,达到互信互助,使自己和他人均获升华。嘉纳尚有师范遗训:“柔道乃最有效使用身心力量之道。其修行以攻防习练来锻炼身体,修养精神,体悟斯道之神髓。借此完成自我,补益社会。此乃柔道修行之最终目的。”看来,柔道的宗旨,并非以术制人,而在合于道。

诚然,随着时代变迁,世道风化,在各种传统竞技中,当下人们似乎更注重体能、技巧、胜负等物质层面的表象,而忽视了、忘却了乃至背弃了原有的武德、道义、修行等精神层面之神髓。心法不灵,乃诸行之大忌,亦为异变、败落之本因。故此,恢复传统,重德尚道,恪守心法,方为诸行诸业该走的回归正途。@*#

─点阅【东瀛采风】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大功臣,生前功业彪炳,死前留下一个传奇,鬼使来迎接他去当阎罗王。佛教僧人说,韩擒虎不知道阎罗王虽享有王之乐,但是旦与夕还是受苦;阎罗王是罪福相兼的人担当的。
  • 古代有一些被权贵家庭看不起的穷女婿,终有一天得以发迹。因为生命截然不同的蜕变,来自于本质,具有慧眼的人能预见。
  • 关羽,关羽擒将图,商喜
    三国时代的关羽,一生义薄云天,忠义传世,从东汉以降,受到历代历代的封号,人间处处关帝庙,香火鼎盛。自古也有许多关公显灵的神迹流传下来。
  • 谢尚(308年—357年)出身于晋朝高门望族的陈郡谢氏,正确地说,谢氏的望族地位是因为谢尚的成就而奠定稳固的根基。谢尚一生颖悟俊逸出众,留下许多美谈,且护国有功,但是却没有儿子能够继承;谢尚无子的因由也是一则警世传奇。
  • 元末明初有个官家女柳氏,生来异禀,功夫比女侠了得。在明朝攻伐麻阳一役,她一人胜千军万马,为明朝立了功。武矶山上有纪念她的柳母娘娘庙。
  •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圣德神功、千秋盛业给人类留下典范。同时,康熙皇帝是一个孝思、孝行逾恒的圣君。康熙皇帝怎样重视孝道?又是怎样实践孝道的呢?
  • 兄弟又称“手足”,形容兄弟关系真是贴切。《读书录》曰,法昭禅师有偈:“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有人对待兄弟好像陌生人,见难不救,结果如何呢?也有兄友爱弟弟,情过手足,福报不求自来。
  • 曾被称为植物口香糖,为何最后变成恶魔之果?小小的槟榔有何魔力,让人想戒戒不掉?看完这个视频,还敢继续吃吗?
  • 唐诗耐人寻味处意在言外。哪位唐朝诗人最能表达意在言外的诗歌艺境呢?宋代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说: “近世诗人唯子美(杜甫)最得诗人之体。”杜甫一首感慨“国破山河在”的《春望》,把意在言外的境界,做了多层次的展现。
  • 谁都知道,张三丰真人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隐世高人、修真道者、太极修法创立者。据《三丰先生本传》说,张三丰有一次遇见一位邱道人,“剧谈玄理,满座风清”,于是乎张三丰有了“方外之想”,就出游寻仙访道。这一出游,游遍燕赵齐鲁、韩魏秦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