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忍国际美展 作品赏析

我看《蒙难在中原》

周宇

李圆 蒙难在中原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西洋绘画技巧中,初学者首先学会掌握外形(包括正确的比例、结构、透视等),然后要求立体感和空间感;此外物体的质感,例如皮肤就不能画得和木头或金属一样。具备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条件进入创作阶段,整体地构思布局,以传达作者要表达的意念…然而最难的,还是在创作中注入生命的力量,使画活起来,直接打动人心。

《真善忍国际美展》中,李圆的《蒙难在中原》不仅基本功扎实,景象逼真,在情感的表达上尤其深刻,令人动容。

以构图而言,作者采用的十字构图,是十分平稳、对称的构图,左右对称通常给人庄严的感觉。此外,十字也令人联想到西方宗教中的《殉道》和《牺牲》的内涵,和大法弟子《蒙难》的主题也非常切合。在色彩上画家有意选择了大面积的阴暗背景,只有在主角身上集中了强烈的光线。这也是巴洛可时期一些画家(如卡拉瓦乔和林布兰特)喜欢采用的手法。强烈的明暗对比突显了主题,加强了悲怆性;也象征了修炼者的光明、圣洁。

简洁的画面直接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哭泣的女学员坐在横躺的丈夫前面,死者肤色泛着青紫,和妻子血色的皮肤成为对比,伤痕和血迹可知他死前受到折磨。下垂的手臂引导着观众的视线移动到撕碎的洗闹书,也明白了他死亡的原因 — 拒绝放弃修炼。

画面中央女主角的神情则是作品灵魂所在。这是一种笔墨难以形容的复杂情感。失去了丈夫,她当然是伤心的(脸上还带着泪珠);但是这个伤心又是压抑的﹕压抑的伤痛通常比嚎啕大哭要更触动人心。至于为什么压抑?可能有多重原因﹕一个是中国大陆内部的情势还很严峻,法轮功学员受了多大的冤屈也无法申诉,甚至自身还有安全问题;另一个原因是修炼人不同于常人,常人在哀伤中通常难以自制,修炼人则会以正念会超越个人的感伤。

当然修炼中的人毕竟还有人的情感,所以女学员双臂紧抱胸前,似乎隐忍着哀伤、愤怒、不甘、委屈甚至恐惧(这是修炼者尚未修去的人心部分),但也透露出一种坚毅和决心(这是修炼者神性的一面)。似乎在悲伤中还是保持了理性思考,知道自己应该超越失去亲人的伤痛,以正念坚定自己修炼的路。这种情感的升华,也是修炼者境界的升华。

通常画家必需去设身处地揣摩画中人物的情感和神态,才能画得出传神之作。一幅画也经常是画家内心的投射。我想,作者对大陆同修的遭遇必然感同身受。@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曾在大学校园风靡一时,极富浪漫色彩,在精神境界有着极高的理想人格追求,是那样的动人心弦。十几年后的今天是否依然能感动当今的现代大学生,是否打动不了早已冷漠却十分年轻的心灵,我不得而知,然而十多年前,我那颗十分纯真的心却被它深深的激荡过,令我充满对爱情的向往,更充满对超越爱情的在名利与邪恶压力面前毫不动摇的那份精神上十分洒脱自由的渴望。
  • 张昆仑教授的《摆位图》是极富巧思且内涵深刻的作品。画面同时呈现了天上、人间、地狱三个层次,并以其中人物的对应关系来表现生命因善恶果报的不同而决定了其最终位置的不同。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