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大作折服日本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张本真东京报导)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早期油画作品《受胎告知》在日本首次公开展出,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观众人数达50万。

亲眼观赏名作不谛艺术爱好者的人生一大快事,从3月20日开始的名为天才的实像–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展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展以来,素以艺术鉴赏力高着称的日本观众络绎不绝。现场保安严格,等同机场的安全检查,博物馆本馆特辟一室专门陈列此名作,长蛇阵似的观众队伍缓缓经过作品前,不少观众在画前流连忘返,沉静在作品营造的浓郁的诗意中。

该作品描写的是《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节玛利亚受圣灵感动的故事,它属于达.芬奇早期的杰作之一,描绘有一对双翼的天使来朝拜年轻的圣母玛丽亚,告诉她怀孕了,救苦救难的基督将要出生。

天使报喜富有戏剧性,在横式画幅的右侧,在庭院读书的是圣母玛丽亚;左侧跪在鲜花如锦的草地上的是来报的天使。端庄的圣母表情看似沉稳,却难以掩盖住内心的激动和对将要做母亲的欣喜,而左手拿着百合花正行单膝下跪礼的天使,美丽柔和的面部则表现出对圣母的虔诚和恭敬之情。

两位人物的姿态动作加强了彼此的呼应关系,画作整体结构凝练。而挺拔的柏树,淡蓝的天空和山岩流水的优美风景构成了画面的背景。精细的描绘既渲染了自然景物的优美,也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该画作也预告了画家本人的空气远近法的成型。


达芬奇展,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展,素以艺术鉴赏高而著称的日本观众络绎不绝。(吴丽丽摄影/大纪元)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的芬奇附近。他在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受胎告知》是其20岁时的创作。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1519年5月2日病逝。虽然其一生中完成作品只有十几幅,然而对人类艺术影响极大,可以说达.芬奇引领人走向了艺术的成熟。

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尤以《最后的晚餐》驰名。他的艺术成就奠基于他在光学、力学、数学和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他以博学多才著称,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光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或发明。

该展览到6月17日结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写实精神’,不只限于肉眼所见的表象真实感,他们对精神层面的描写也相当用心。特别是‘人文主义’者对于中世纪以来绝对化的宗教约束、忽略现世的价值和人本身的情感和欲望感到不满,进而提倡更人性的、世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因此在艺术的表现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比起中世纪的圣像画,不仅外形更逼真、美好,表现方式上也充满人性,有血有肉,更容易打动人心。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