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中彰显神圣的音乐家

全心以音乐奉献于神——音乐之父:巴赫

古文明
font print 人气: 226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月3日讯】17世纪末在德国中部,一个环山围绕、苍翠浓密的森林,宁静、充满音乐及宗教气息浓厚、如诗般的古城–埃森纳赫(Eisenach),这一天(1685年3月21日),在美丽的晨光中,诞生了一代伟大的音乐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这古老的埃森纳赫是塞纳河畔的乡间小城,人们热爱音乐,据说在他们的城门上划写着这样一句话:“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上回响”。就这样自然,音乐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在埃森纳赫往下俯视高耸的古城华特堡,自古即是侯爵的居城,中世纪的吟游歌者手持竖琴,在此古城吟唱自作的诗歌,并举行歌唱擂台,华格纳也曾根据此事迹写出了歌剧”唐怀瑟”。

巴赫的父亲在他年幼时曾对他说:“德国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在此完成了圣经的德文翻译,并创立了新的基督教”,因而在他年幼的心灵中对这崇高的城堡已昇起了敬仰之心。巴赫就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被孕育长大,他一生奉献音乐于神,并非偶然。

出身音乐世家

巴赫的家族中就有数十位的音乐家,几代人虽都不富裕但稳定、温暖、快乐。小时候巴赫跟父亲学小提琴,常常在家中有优美的合唱诗歌,尤其是巴赫清脆柔美的高音,有时全家人也又唱又跳的。不幸的巴赫在9岁时母亲过世、隔年父亲也离开了人间。双亲不在了,巴赫也就离开了这充满快乐回忆的埃森纳赫,到奥德鲁夫(Ohrdruf)去跟随23岁的哥哥(Johann Christoph Bach)了。

哥哥是教堂风琴师,教他风琴与大键琴,由于学习心切,巴赫偷偷抄写哥哥的风琴乐谱,后被哥哥发现,哥哥严厉责备并将他所抄袭的乐谱全部丢进炉火中。巴赫双眼含泪看着他花6个月时间牺牲睡眠在月光下辛苦抄写的谱化为灰烬,哥哥也满眼是泪的对他说:“偷抄谱本来就不对,而且深夜不睡,把身体都弄坏了。你有天赋的,只要把我教你的部分好好练习就好了”。于是巴赫从哥哥那里学到了很好的演奏基础。

教会中的音乐活动

18世纪的德国,名义上虽属罗马帝国奥皇统治,实质上这个由众多领主组成的联邦,他们都各自管理主持着自己的领域,因此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宫廷、教堂,甚至有独自的乐团、歌剧院,于是音乐就在宫廷和教堂中发展开来,当时欧洲其他几个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也都如此。因而渐渐的富有的民间企业的势力也伸张进入,而人们亦可购票进入聆赏,因此巴赫的音乐活动也都在教会当中。

巴赫15岁时即加入龙尼堡(Lueneburg)的圣米海尔(St.Michael)教堂的合唱团,这个教堂收藏了极丰富的乐谱,以此巴赫认真研究教堂所收藏的谱,也得到同在龙尼堡的圣约翰教堂风琴师贝姆(George Bhom 1661-1733)的赏识,因而也有机会到汉堡亲聆贝姆的老师-欧洲最著名的风琴师兰肯(Reinken 1623¬-1722)的风琴演奏,巴赫感动深受,从此激励自己。多年后当兰肯听过巴赫的演奏后,由衷激赏的说:“后继有人了,甚至会发扬光大。”

音乐技巧臻于成熟

巴赫15岁到18岁全凭自学,在这三年中他把风琴的演奏技巧、声乐与器乐的作曲技巧,磨练到几乎完美的阶段,尔后加入威玛安斯特(J.Ernst)公爵的私人乐团担任小提琴手,随后不久又到安斯达特(Arnstadt)新教堂当风琴师与合唱长,从此时巴赫也开始作曲了。

巴赫时常长距离的徒步旅行,二十岁那年他利用假期,从安斯达特步行360公里到吕白克(Luebeck),来回大约要花三个礼拜的时间,为的是要听当时最显赫的风琴演奏家巴克斯泰乌德(Buxtehude 1637-1707)的演奏。聆听过之后,巴赫深受感动,也因而发现北方城市的音乐竟然迥异于中部庄重严谨的音乐,他觉得真是大开眼界,看到了另一个崭新的光辉的音乐世界。同时他也接受大师的指导,此后他的作曲风格深受巴克斯泰乌德的影响,完全将他的优点融入于自己的作品中。

名气蒸蒸日上

1707年22岁的巴赫辞去安斯达特的工作,前往穆尔豪森(Muehlhausrn)担任教堂风琴师,次年与玛丽亚.芭芭拉结婚,同时又返回威玛,又在安斯达特公爵的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兼小提琴师,于此达十年之久。在安斯达特之后,巴赫的风琴演奏与作曲渐受嘱目,时常到附近的大城市去演奏。

1717年到德勒斯登时,正好遇到大他十六岁的法国巴黎王家礼拜堂的名风琴师马香(Marchand)也来此演奏,因为当时在德勒斯登有一派人赞赏巴赫,而有一派人支持马香,两派人为此而争论,于是两人必须较量一下演奏技术,要来一次比赛。未料马香却没出场,而变成了巴赫的独奏会,据说马香是不敢出场逃回法国去了,这是很有名的笑话,但不管真实与否,巴赫名气更旺。此时他也写了许多各种形式的风琴曲,如赋格曲、前奏曲、触技曲和幻想曲等。

柯登时期的组曲创作

1717年之后巴赫前往柯登(Coethen),出任柯登领主雷奥博亲王的宫廷乐长,不但不断的为乐团创作外,还经常到各地旅行。1719年要与韩德尔见面,却因一日之差而错过,这两位同时期大师从此没有见过面。在柯登时期,领主也希望巴赫能演奏更多好听的音乐,于是巴赫写了下了许许多多叫做“组曲”的轻松活泼的音乐。其中有一首是大家都非常熟悉喜爱的优美旋律,那就是“G弦上的曲调”,这首曲子是在四首给弦乐演奏用的组曲中的第三号的第二乐章中,后来被一位德国小提琴家威尔赫米改写为只用一根G弦拉奏的小提琴曲,不可思议的竟然也能够表现出丰富的音色与感情,曲中更流露出温暖清纯却又崇高的旋律,任谁听了都难以忘怀。

其他重要作品

1720年当巴赫到布兰登堡旅行时,受喜爱音乐的路德维亲王的热情款待,并表示要巴赫为他的乐团谱写一些曲子,巴赫欣然答应,接着又前往卡尔斯巴德,就在此期间,爱妻芭芭拉不幸去世。次年他又娶了女高音歌手安娜‧马格雷塔娜‧薇儿肯(Anna)为继室,安娜聪明秀丽贤淑开朗,喜欢花草、小鸟且富感性,是巴赫的好帮手,经常为巴赫腾写曲谱,也能为他伴奏。这一年巴赫实现了他曾经给路德亲王的承诺,完成了六首协奏曲,后来世人合称它为“布兰登堡协奏曲”。这六首协奏曲每一曲的乐器编制都不同,他把各种乐器分成独奏与合奏群,相互竞奏,是别具特色庄严中不失趣味的精彩协奏曲。

布兰登堡协奏曲 第6号 第三乐章 快板

http://www.youmaker.com/

当然巴赫还有许多的重要作品,诸如“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郭德堡变奏曲”等等等等。17世纪后期产生了八度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的调律法。巴赫为了要证明用平均律乐器能弹奏所有的曲子,而且在曲子中转调,于是作了两卷极具艺术性的平均律钢琴曲,这样的经典之作,真是后无来者。

而“郭德堡变奏曲”的作曲动机,则有一个有趣的小小故事,约翰郭德堡是男爵凯哲林的御用乐师,被失眠现象所困扰的男爵,要求郭德堡弹些可以帮助入睡的曲子,于是郭德堡就去求助巴赫,巴赫随即作了这首变奏曲,那是一首非常艰深的变奏曲,能否帮助男爵入眠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有位巴赫权威学者彼德威廉斯则认为,其实巴赫另一个目的是为儿子写练习曲。

过度操劳导致体衰

1723年38岁的巴赫在莱比锡忙得团团转,不但教学、演奏外,在繁忙中还拨出时间不停的创作,写出了清唱剧、神剧、受难曲以及众多的风琴曲,同时还要为教堂写新的宗教曲目。他的声誉蒸蒸日上,他所到之处,人们皆以他为荣,1747年普鲁士腓德烈大帝请他到波次坦王宫,予以热烈款待并赐给厚赏。但因过度操劳,视力衰退几乎看不清谱了,此时远从英国来了一位自称是乔治二世的眼科医生,巴赫于是给这位眼科医生动两次手术,但终告失败,不但没好转反而失明了,积蓄也几乎用尽,加上手术时服用烈药而产生的副作用,使得身体也极速恶化衰弱,1750年7月28日因脑溢血离开了人间。

以音乐奉献于神

巴赫个性强烈,顽固绝不妥协,又勇猛于音乐创作,也许是这样的背后原因吧,这样的生命历程激出了强力的火花,创作了庞大而珍贵的旷世佳作。巴赫一生坚定信仰,永远满足于别人所给的,全心以音乐奉献于神,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的首尾看出,在他作曲前他会写“神助我”,曲末则写下“荣耀神”。

巴赫一生没离开过德国,除了凝聚家族的优良音乐传统外,他勤奋研究,又充分了解意大利和法国的音乐,创作了无数无数的作品,但是却不曾想到要把作品保存下来,也许是安娜的耐心腾写吧! 使得作品没有全部散失,有些则是由后来的音乐家发掘而公诸于世。他的作品含盖了一切音乐表现形式,为后代音乐开拓了一条崭新宽阔的大道。我们不崇敬他为‘音乐之父’吗?@*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笼罩在荣耀之下的贝多芬,却隐藏着困扰他四年的耳鸣毛病,三十岁的他正面临着可怕的命运,他已经很难听到自己弹琴的声音了,又不愿意让人知道,所以他害怕与人谈话,让人觉得他变得孤僻乖戾,慢慢的他退出社交圈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 这首完成于1877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专门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作。在当时的音乐界,音乐家们的品味早已从古典时期对精致和规范的追求转为浪漫时期对激情和戏剧性的渴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