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 (9)

周汛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斜红也是唐代妇女的时髦妆饰。按唐人张泌(妆楼记)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红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讯书,周围用水晶制成的屏风相隔。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由此留下了两道伤痕。其他宫女为得到文帝的宠幸、也模仿起夜来的模样,用胭脂在面颊上圭上这种血痕,故名 “晓使妆”。久而久之,便演变
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作斜红妆的妇女形象,在新肛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绢画和泥塑木俑上还有大二反映。这种妆饰一般多给在太阳穴部位,左右各一,工整者形似弦月,复杂者妆如伤口,为了加强残破的感觉,有的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伍染成血迹模样。

面榕与斜红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宙。更古老的名称叫“的”。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以丹注面曰的”的“的”,即指此。据说妇女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个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 “御幸”,而又难以启齿 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格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宙一般多作成黄豆般大小的圆点;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 “钱点”;有的状如杏核,被称为 “杏舀”。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 “花舀”。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宙妆饰之风愈益繁缚,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形外,还增加了鸟兽固形,有的甚至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敦煌壁圭中就有不少这种情况。

在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中,还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点唇,就是以唇脂一类的化妆品涂抹在嘴唇上。我国最早出现的点唇材料,叫唇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丹。丹是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用它调和动物脂百制成的唇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光泽,是妇女理想的化妆用品。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妇女的点唇形式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各个时期的点唇样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仅仅在晚唐三十多年时问里,妇女点唇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如宋人陶谷 (清异录)记:“禧昭时,都倡家竞事妆官。妇女以此分妍与否。其诘注之工,名字差繁。其略有瞧脂伍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迸娇、万金红、圣杜心、露珠儿、内家固、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腥腥圭、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样子。”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妇女的点唇样式,一直以娇小浓鹿为尚。人们普遍地认为,最理想、最美观的嘴型,应当像樱桃那样纤小 ,那般鲜拙。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据说具备了这些特点 ,所以有 “棋桃樊素口”的称举。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妇女们在涂抹铅粉的时候,常将嘴唇一并抹上,然后再以唇脂点
巨出嘴唇,以此来改凌自己的嘴型,嘴唇厚的,通过涂抹,可改责成落的;嘴唇大的也可改圭成小的。因为如此,所以拈启之术一直受到妇女的重视,并一直延红到今天 (见本田插页,田版 “抹胭脂、饰花钮、点嘴唇的唐代妇女”)。

转载自《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文津出版社(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于中国最早的钟,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在陕西境内出土的一件陶钟为起始,年代为原始社会,距今约有5000年之久。在那时,我们的先民就制作出了陶铃,以在劳作之余来娱乐。
  • 据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对死亡有较明确的概念,并对死者进行埋葬活动,距今约有十万年之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会为死者佩带珠子、兽骨类的装饰品,山顶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铁矿粉的举动,似乎代表着某种特别的意涵,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指出,红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征,为死者洒上红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吓野兽的功能,因此,红色也能够保护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钱是一种圆形圆孔的货币。部分圜钱币面上,有“西周”、“东周”、“长垣一釿”等字样。史载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其后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称为东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钱币制度上推行“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钱面上有“半两”二字,亦即后来“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币的使用,在战国时代的燕齐两国及其邻近地区最为普遍。刀币中的“明刀”,在币面上有日月的图案,是在是战国时代的燕国所铸造,出土数量相当多。
  • 唐朝建立以后,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发行“开元通宝”(或读作“开通元宝”),这是中国以“通宝”、“元宝”命名钱币的开端。
  • “布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釿布四大类。尖足布主要在赵国一带通行,魏国部分地区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为了筹措讨平叛乱的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又铸造“乾元重宝重轮钱”当五十钱。
  • 唐代后期,由于铜材不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将各地寺庙内的铜铸佛像销毁,用以铸钱。这次所铸的“开元通宝”钱,背后印有铸造地的地名。这批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