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尼弦乐团2月21日演奏

贝多芬与孟德尔松名曲

萧邦艺文图书馆提供赞助票
font print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1日讯】指挥陈启宽(Marlon Chen)带领之下的马基尼弦乐团(Maggini String Orchestra),将于2月21日晚上八时在休士顿市中心的Hobby Center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与孟德尔松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Italian)Op.90。

马基尼弦乐团(Maggini String Orchestra)的成员都是热爱古典音乐,有丰富演奏经验的年轻音乐家。自成立以来,每年都在Hobby Center举办音乐会,每次都让听众沉醉在扣人心弦的乐音,而不舍离去。

萧邦艺文图书馆是马基尼弦乐团的忠实支持者,欢迎喜爱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也共同来赞助这个深具潜力,前途无限的乐团。萧邦艺文图书馆提供赞助票,您的慷慨赞助,前往聆听,是对音乐家最大的鼓励。

洽询处:萧邦艺文图书馆 713-776-8916
9600 Bellaire Blvd., #113, Houston, TX 77036 (王朝商场内)

乐曲诠释 — 蔡和兴博士撰写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Op.61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部。这首协奏曲是为著名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和演奏家克莱孟特(Franz Clement)而作,于1806年12月23日由克莱孟特在维也纳首次公演。

这部作品是典型的协奏曲格式,由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当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段美好日子的心情也就自然而然的渗透在协奏曲中,所以曲子旋律柔美、格调高雅。

作品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结构。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确实与众不同。这乐章特别长,甚至比有些莫札特全首小提琴协奏曲还要长。一开始定音鼓以D主音敲击五下。四下是独自敲击,第五下和木管乐器一起来后,定音鼓就停下。等到定音鼓再现时,整个乐队随后而至,因此这首协奏曲也被称作《定音鼓协奏曲》。 四下定音鼓成了协奏曲的动机,这四个音符动机不时的在乐章里出现。有音乐评论家认为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是由四下定音鼓带动,也有的说是五下。到底是四或五,机妙有如唐诗里的“僧(推)敲月下门,落叶满长安“。是推好或敲好,是叶落好或落叶好,或应是四或五,就由今晚的听众来推敲。乐队演了一段好长的主题和呈示部,主奏小提琴才姗姗进入和乐队对答。主题显得沉静、安详,和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则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整个乐章中一直由主部主题占据主导地位,副部与主部主题互相对比,使整个乐章的情绪沉着、坚定。

第一和第三乐章最后部分都有一段华彩(Cadenza)乐段,由主奏者独自表演精湛技巧。在这协奏曲贝多芬没有亲自谱写,而是留给演奏者自行谱曲。华彩有许多版本,现在最常演出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约阿西姆(Joseph Joachim)华彩,另一个是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华彩。今晚的主奏者,也是乐团的创办人之一的Adam LaMott要为我们演奏那一个华彩还是个谜,肯定会是一段能表现他精湛技巧和优美琴声的精彩表演。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
这个乐章是典型的贝多芬抒情曲,是一种宽广的抒情。整个乐章的情绪是冥想、平静的。单簧管呼应着小提琴奏出的乐句,一句一句平缓地流淌,其中间或有小提琴的快速经过句。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最后乐队以雄壮的语句结束第二乐章,整个音乐可没有间断,经过一个简短的小提琴独奏直接的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D大调,6/8拍子。
小提琴一开始就在四弦上奏出回旋曲主题,这个跳跃的主题充满欢乐的情绪,旋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乐队重复这一首轻松而又辉煌的回旋曲,让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段回旋曲之后,贝多芬展现他最具天分的情感世界,将曲调转为小调,而由小提琴独奏一段如歌如泣,如愿如诉的哀歌。这一短调的乐段不知风靡了多少乐迷,一听再听,将全副的心灵沉醉在这一节扣人心弦的乐段。聆者绝对不可错过!

孟德尔松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Italian),Op.90

孟德尔松和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一段渊源。克莱孟特演奏了几次后,小提琴协奏曲就湮没无闻直到1884年,贝多芬过世将近二十年后,十三岁德国小提琴神童约阿西姆(Joseph Joachim),也是谱曲华彩的作者之一,在孟德尔松指挥下欧洲巡回表演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把它打出名堂,奠定了在众多小提琴协奏曲中称王之位。所以今晚演奏的两曲,不止听不逆耳,还有所联系。

孟德尔松的名字 Felix德语就是“幸福”的意思。他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个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是个钢琴家。少年时代的孟德尔松几乎可以和莫札特媲美了,他的才华很早就散发出来。九岁时公开演奏钢琴,指挥自组的管弦乐团。十五岁时创作了歌剧、协奏曲、室内乐等作品。唯独与莫札特不同的是他比莫札特幸福太多了,很少有音乐家可以自生至卒都没有经过生活的磨难,正如其名,他终生幸福快乐。比起其他的音乐家,孟德尔松的一生是太如意顺利了。

孟德尔松经常旅行,他最喜欢英国,走访了有十次之多。1829年他首次造访英国后,写下很受欢迎的《苏格兰交响曲》和《赫布里底群岛》序曲。1830-1831年游历意大利,充分感受意大利的风情,在南方的阳光感染下,得到灵感。1832年回到柏林后,把在意大利写下的乐曲大纲扩展为《意大利交响曲》。

《苏格兰和意大利交响曲》是孟德尔松六首交响曲中最受欢迎的这两首,创意都是出于旅行经验。结构上,孟德尔松的音乐属于古典形式,但他的音乐还是属于浪漫乐派,这些音乐抒情、优雅与清澈,清楚地运用管弦乐的色彩。

《意大利交响曲》展现出意大利精神和人民的温暖活力。曲子充满色彩、抒情旋律和活力,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写景音乐。在狂热的第一乐章中,明亮的A大调传达出热爱生命的人刚踏上意大利本土时,那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晕眩感。高崇的主题与快速的八分音符代表喜悦,其余乐章呈现出意大利其他的特色。第二乐章较为简短,以带着悔悟意味的d小调描述朝圣者的苦行,伴随着徐徐前行的低音旋律与圣咏般的内声部,创意可能来自在那波里所看到的情景。第三乐章表面上是诙谐曲,有流畅的装饰音,描写月色的小夜曲。第四乐章充满热情,并以维苏威火山的威力爆发出来,是a小调强烈的萨尔塔雷罗舞曲(saltarello,一种快节奏的三拍子舞曲),虽然音乐是孟德尔松本人的手笔,但灵感显然来自意大利那波里曲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 这首完成于1877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专门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作。在当时的音乐界,音乐家们的品味早已从古典时期对精致和规范的追求转为浪漫时期对激情和戏剧性的渴望。
  • 这首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作曲家晚年时的作品。德沃夏克当时正任职于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尽管作曲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维翰也曾多次委托他为大提琴创作协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对乐器的独奏能力持保留态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维克特·赫伯与纽约爱乐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才深深打动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终于决定为大提琴谱写协奏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