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作者:彭菊仙
粗心的孩子在课业上常会犯些相同的错误,像是错别字永远都是那几个、总会把否定句问题看成肯定句问题、单位老是看错......
容易行事马虎的男孩,在生活中也特别需要经历耐烦与细心的练习,而且这方面的习惯养成要愈小开始愈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还没定性、比较好塑造;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这时候还很黏爸妈,心思单纯而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
男孩的好奇心强,随着自己的心向与兴趣,对外在物理环境主动探索的欲望,要胜过被动接收知识与重复练习的意愿,也就是师长解读的“玩心太重”。因此,虽然主动的观察兴趣、加上对物理结构天生的敏锐度,使他们的理解力强过女孩,但男孩却往往管不住自己的心念,无法专注于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更难耐于细节的操练。
为什么男孩总是会心不在焉,漏看题目、抄错数字?减少粗心,先从生活的稳定做起。小学男生的大脑,理解力胜于谨慎度、玩心重于耐性,面对密密麻麻的作业考题和生活细节,往往无法淡定以对。放慢生活步调、保持作息规律,不要过度给予学习的负担,当他们感受到时间的余裕和自处的能力,才会安心、专心把事做好。
当自己说的话遭受否定,应该没有人会感到开心。所以难免会和意见相左的人刻意保持距离。以大人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方式。但如果是与小孩的“亲子关系”就要格外注意。
“你有什么梦想呢?”、“人生只有一次,你想怎么度过?”、“对你来说,什么才是最幸福的人生?”你曾经被问过这些问题吗?如果没有,请试着找找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会使你的人生发生很大的转变。
说原因,讲道理,孩子才不会犯第二次错。
183-184错要“马上说”,孩子才知道错在哪里
孩子在学校和朋友打架、叫他写作业都不写……,当孩子不停出现令人头痛的偏差行为时,请不要劈头就骂“不可以这样!快给我停下来!”试着静下心听听孩子的理由,了解他为何那么做。
让孩子知道,为了让事情发展顺利,挫折是必经的过程
“老师”这两个字给人一种“学有专精”的感觉,如果把孩子当成老师看待,会有什么情形发生呢?
对于没做过的事情,很少人会有绝对的自信。唯有亲手去做、亲身实行后才有可能获得信心。但是,当孩子相信做得到,却没能做到的时候,也不要责备他,要让他从中寻找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加以修正运用,这点非常重要。
跟孩子一起想像“达成目标”的感觉:“如果考上,会发生多棒的事呀?”
每个孩子都有擅长与不擅长的事,就算与父母的期待不同,但聚焦在孩子做得到的事情并给予认同,是让孩子能有所成长的关键。
3阶段”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成长
“自我定位”指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的言行举止会为了未来的人生目标,努力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常积极正面的话语,孩子就会在健康的心态下长大。人类的大脑一旦产生信念,就只会选择接收正面的资讯,排除消极的想法,人生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
有一间日本报社特地邀请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长,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他们总结了四个有效的原则!
想要培养孩子的毅力,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缺乏毅力,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有毅力呢?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例如只要有机会坐公车,就别坐计程车;能走路就别坐公车。
有个教育学家说过,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就会放任纵容孩子,让家庭教育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让孩子滋生依赖、怕吃苦等问题。所以,父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可以冷处理,但不能伤害孩子。
日本父母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或改正坏毛病时,会特别谨慎处理,例如孩子在学校与其他孩子打架,会冷静以对,先弄清楚原因。反观华人父母,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犯错总是说出“你怎么老是惹麻烦”、“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儿子”之类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
爱孩子,批评两次,表扬三次,教他五次,批评孩子时,语气一定要温和,最好是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中肯地分析他的错误,并提出改正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强化优秀的特质。教他五次,就是要有耐心地一次次教育孩子,直到孩子学会做一件事或改掉一个坏毛病为止。
现在的华人父母,发现孩子犯了一些小错,会认为树大自直,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改正那些小毛病;但孩子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父母就会对孩子大加赞赏。日本人一向认为,表扬和批评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尼考砰”就是一种奖惩结合的教育方法。
日本父母认为,不应该开车载孩子上学,让孩子被宠坏。必须让他知道,现在要努力念书,将来要努力工作,才能有车开、有房子住。这样,他才会用功!他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狠下心来锻炼他。
有太多父母因为心软,因为疼惜自己的孩子,而无法让孩子坚守自己立下的规矩与规则,导致孩子年纪越大越难教。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彻底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最好向德国父母取经,学习一点技巧。
“自己能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别人帮你做呢?”这是德国人普遍的观念。在德国人看来,故意让别人帮忙是一种不守规矩的表现,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意识。正是因为德国孩子坚守这种观念,所以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才会比较强。
很多父母喜欢帮孩子准备好一切,不让孩子自己动手,甚至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父母包办一切的后果就是孩子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离开了父母,根本无法生存。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因为他们缺乏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经验。这是很可悲的,也是危险的。
对于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华人家长分成两个极端:若非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就是觉得孩子很好,毫无缺点。这两种极端的看法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方面,德国家长的做法是肯定孩子的优点,检讨孩子的不足,鼓励孩子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