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水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392
【字号】    
   标签: tags: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善于从普通的事物或现象中发现隐含其中的道理,善化他人。

他通过对最平常的水的观察、感悟和思考,以伦理道德思想为切入点,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孔子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弘扬道义,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看到黄河,他感叹道:“美哉水,洋洋乎”;站在湍急的沂水岸边,他感慨万千地对学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里既有孔子对时间如流水般留不住而引发的感喟,又有对时间、永恒、人生意义和追求等哲理性问题的思考。鼓励人们珍惜时间,义无反顾地追求人生的“正道”和弘道。

有一次,孔子正聚精会神地观赏向东奔流而去的河水,他的学生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就一定要观赏,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因为大水能够不停地向前流动,惠溉四方,润泽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这就像德。它流动时,由高处向低处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这就像义。

它浩浩荡荡,千支万流汇入汪洋,永无穷尽,这就像道。它奔赴极深的山谷也毫不畏惧,穿山崖,凿石壁,勇往直前,这就像勇。它总是趋向于平,安放必平,公平公正,这就像法。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这就像正。它周到的无所不至,该到的地方,它都流到了,这就像明察。

它无论发源何处,即使历经万千曲折也一定要向东流,这就像有志向。它可出可进,无论到哪里,都能把那里的万物净化,这就像是善于教化。这些就是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看的原因吧!”

孔子把水的形态、性能,与人的性格、品质、意志、道德等联系起来,晓人以立身处世之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坚定不移地东流入海;君子善化他人而无所争,矢志不渝地追求大道,使自己的品德日日新、智慧无量无穷!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赵抃重视自身的修为,刚正不阿,爱民惠民,声誉远播,任殿中御史时,恪尽职守,“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 绘画能反映出文化中,非文字所能表达其间的微妙神义。
  • 琴、棋、书、画是中国自古以来谦谦君子必须掌握的四种技艺,古琴是古代君子随身携带必备的乐器,是圣贤和君子的象征。
  • 清廉即清白廉洁,指人的品行正派,克己奉公,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 闻过则喜,顾名思义,就是别人批评自己错误时依旧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欣然、虚心的接受意见。这不仅体现着个人的修为与素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严冬过后,美好的春天来临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间万物复苏,生机无限,人们所见所闻皆是春意盎然...
  • 在上古神话中传说着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长鼓”舞, 女娲造人时创作了“充乐”舞,伏羲氏时代有了“扶来”舞,而神农氏则命刑天创作“扶犁”乐舞。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
  • 韩旭亭曾经在北京王府讲经学,道德名声卓著,四十岁弃儒冠,云游四方..
  • 传统儒、释、道文化皆从因缘、因果关系,来探讨人生意义和归宿问题。
  • 以宽宏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仁爱无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宽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宽以待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