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生意經(9)田園中空靈的心境

作者:孟欣
font print 人氣: 6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集財富卻退隱田園

雖然林尚沃擁有超過全國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所有人的財富總合,訣別松伊後,林尚沃退居山林,甘當一名田園詩人,平靜安和地度過了自己的餘生。並在臨終前將自己的全部財產都回饋給社會和國家。

訣別了松伊,林尚沃開始安排他未來的生活。如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要挖一個荷塘,在裡面種上荷花,旁邊蓋一個小屋,在這裡看書、吟詩,自由自在地生活。並自號「稼圃」,意為「在菜地種菜的人」。

下人們不解,林尚沃提到魏晉時代有個人名叫王然,他是竹林七賢之一王融的堂弟。王然厭惡世俗,有一天他的妻子想試驗他一下,他睡著之後就要女傭將錢放在他睡覺的床前。王然醒來驚訝地大喊道:「快將『阿堵物』拿走!」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把這東西拿走』。因此,人們知道王然甚至連說話也厭惡提到『錢』字。林尚沃指著「常平通寶」說道:「我一生都在為了這個東西而奔走,因為我相信有了這個可以生活得很幸福。為了聚斂這東西,我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是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也只不過是『一件東西』而已。現在我明白了,原來我一直以為這是我所擁有的東西,可這東西其實是不為任何人所擁有的。它就像流水、藍天和大氣一樣,不能帶走。它只是暫時由我來保管,不知何時就會離開我而成為別人的東西。漢武帝時期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有這樣一句話,「逐鹿子不見山,攫金子不見人。」

之後,林尚沃變成種菜人,不再出入商界。他熱衷於創造謳歌大自然的詩歌,按照自己的願望成了一名歌客。林尚沃走完了他所感悟的第三條「無路之路」。他在自著的《稼圃集》序言中寫道:「……遷新居,百鳥築巢林池花石之間,足為晚年讀書寫詩休息之所。老來以歌客賦詩自娛,凡事順遂平安。」

從大自然中得到點悟

一段平靜的生活後,突然又有了變故。75歲林尚沃將自己所吟唱的詩單獨挑選出來編輯成自詠詩集,詩集的名稱便叫《寂中日記》。其中一首《燕子曲》,描述的是春日的下午。「新春簾幕爭來燕,拘約江湖恐負鷗。」林尚沃正在欣賞新春孵出的一群小雞,突然天上衝下來一隻老鷹把母雞抓走了。對林尚沃來說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以前,林尚沃種的糧食,過路的牛在壟溝裡拉屎,卻從來沒有踩過莊稼。種南瓜,一個蒂上結兩個瓜,卻從來沒有掉過或爛過。養牲口,小崽子從來沒有死過,孵小雞放了十個蛋,最後小雞孵出來一看還多了,原來是母雞又產蛋。這次他第一次親眼目睹鳶把一隻母雞從自家院子叼走了。

這讓林尚沃想起《莊子》裡的故事《山木》。栗林中知了鳴叫,一隻螳螂藏在葉子下面,全神貫注地準備捕捉知了。有隻怪鳥卻在注視著螳螂。而這隻鳥為了眼前的利益,沒有察覺到莊周正拎著弓箭準備射它。而莊周因為捉鳥走神,護林人進了栗樹林都全然不知。護林人以為莊周是來偷栗子的,大罵他……。莊周自嘆:「原來物種相害的根源,是因為利害將它們都牽扯在一起了。」

石崇大師曾預言過林尚沃的最終命運:「最後我要告誡你,如果你在生意場上出現完全出乎預料又非你所願的虧損,哪怕這種虧損只是一分半文,那麼你必需明白,你的商運已經到頭,必需散盡所有,激流勇退。」母雞被抓正是對其最終命運的昭示。

散財是明哲保身

如何才能克服那些危機呢?在這個時候,拋棄便是最明智的抉擇。對於一個修煉到一定高度的人,要想昇華到更高的境界,指導他修煉的理又與以前完全不同,這時一切成就都已屬於過往,往高層次修煉,提高就是放棄。

林尚沃想到文天祥,忽必烈下令對文天祥施以車裂之刑。臨死之前,文天祥從容面對監斬官說「吾事畢矣」。自此以後,選擇從容地面對死神的很多人都將「吾事畢矣」作為最終遺言。他馬上讓下人找來所有借債的人,當著他們的面,將賬簿上所記人名一筆勾銷。朴鍾一不解,認為欠債還錢是商家固有的做法,林尚沃正色道:「朴公,從前孔子這樣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就如孔子的教誨,富貴不是因為人們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只有上蒼想讓你得到,你才會得到。我這個老頭子幸運的是老天的憐憫,頗有了一些錢財。我能夠成為富人,雖然與我的勤勞、節儉分不開,但要想成為天下第一富商,如果沒有天祐神助,也是不可能的。」

證悟商道——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林尚沃拿出自己寫的「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林尚沃說:「老子曾這樣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我現在明白了,財物跟水是一樣的。水只是隨著地勢的高低而流淌,流水不腐,如果想擁有它而把它固定,水就失去了生命力,就成了死水一潭。財物也是這樣的。財物原本沒有屬於你、屬於我之別,就如水沒有歸屬一樣。我所擁有的財物只不過是暫時停留在這裡,但人卻總想把原本沒有歸屬的財物據為己有。如果想把流水用手握住,也只能暫時將水握在手中,水終究會從手中流失,復成空拳。人也一樣,人生來並無貴賤、貧富、美醜和高低之分。一個人無論如何高貴,也只不過是在短暫的人世間藉助於高貴的名譽,穿著綢緞衣服罷了,脫去了綢緞衣服,即與平凡的人沒甚麼兩樣。所以,人,無論是誰都應像秤一樣正直。無論對多麼高貴的人,秤都會不多不少地正確地稱出他的重量。所謂『債』不過是水罷了。給口渴之人以水喝,能說還債和欠債嗎?」

西方人把流通貨幣成為currency,錢和流動是一個意思,其實與中國古人的說法異曲同工。只是現在的很多富商已經忘卻了原意,把擁有不停流動的財富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而勞心費力。

林尚沃又要求把他所有的金子都拿出來曬,說金子不曬就要生銹,被蟲蛀,還要把金子都送給想要經商的人們。下人們更加不解,金子怎麼會生銹呢?其實林尚沃是在說這個道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林尚沃解釋:「如果沒有這些金子,作為一個商人,也不能說我沒有取得成功。我只不過是將本不屬於我的東西重新交還給他們,怎麼能說他們得到的是意外的橫財呢?」

為國家奉獻,不遺禍子孫

平時,林尚沃教育他的子孫「財物是招禍之門,遺產是斬身之刀」。他死後沒給子孫們留下遺產,只留下二十元。林尚沃能看穿「權無十年盛,花無百日紅」,知道「富貴不過三代」的道理。事實上,古今中外保持富過三代以上的門戶少之又少,這就是天道。財富和利益不但不會被個人永遠佔有,也不會被某個家庭永遠佔有,這就是潮流。如果給子孫們留下財產,他們反而將變得懶惰、無能,對他們造成傷害,更快的使他們貧困。臨終前,他把土地全部充公。從《稼圃集》的有關記載中可以看出,林尚沃的大片土地並不屬於他的後世子孫,而是與屬於驛站或駐軍的驛屯田一樣為國家所有。

在為紀念林尚沃所建的「如水博物館」裡,陳列著結束流放生涯不久的秋史金正喜所作的一幅《商業之道》,時間是在林尚沃去世前兩年。畫面意境高雅,有遠山、流水和田園,還有一位駝背的老人在菜田裡勞作。作者手法簡約,通過神來之筆讓人物與自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一幅僅憑寥寥數筆、幾根簡單的線條一蹴而就的寫意畫。畫的右上角題寫了畫旨。秋史概括了林尚沃的一生:《史記》太史公云:『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此言有理,然非僅富而仁義附焉也,與其曰人富,莫若言循人道方使仁義附之,蓋可謂商業之道。稼圃平生積富,終富甲朝鮮八道。所謂稼圃經商,如孔子云『非逐利而求義也』,故其乃平生重道之君。經識『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之利理,故優於人而非優於財。雖終生積財,而不拘一物;竭生平勞作,實無為之人;盡終身蓄金,仍侍蔬不輟,可謂一老菜農也,故稱其商佛,於此何樂而不為,乃幸事。」文章結尾的落款是「老果老人書」。在菜田裡種菜的老人就是喻指林尚沃。說林尚沃在菜地裡刨出金佛像,就是暗示林尚沃在最後的隱居生活後得道成佛了。

修得正果,明瞭生死

林尚沃之死據說是在初秋季節。一天在夢裡,他看到曾親密愛戀後又狠心分手的松伊架鸛飛昇。之後林尚沃的身體便開始衰弱。一日,他洗漱完畢,看著鏡子,對著自己借用一生、行將蟬脫而去的軀殼自言自語:「喂,稼圃,這一生,你真是受苦了。」然後,他揮毫寫道:

死死生生生復死,
積金候死愚何甚。
幾為閒名誤一身,
脫人傀儡上蒼蒼。

林尚沃像做了一輩子修道士的高僧們一樣做了臨終偈。作為商人,林尚沃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朝鮮甲富,但他懂得「積金候死」的愚昧,懂得取得巨大成就卻搞垮身體的幼稚,懂得物質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懂得只有精神境界昇華後的成功才是伴隨自己的元神——真正的生命而來而去的。他最終完成了石崇大師對他的期望,修成商佛。

那天夜裡,林尚沃停止了呼吸,手中握著一把折扇,彷彿告訴人們他兩袖清風。林尚沃安葬在「用幾個椽木紮成的、每天早晚可以仰望先親墓穴的祠堂」前面的空地上。佛教要求人們達到一種「空手而來,空手而去」的境界,林尚沃拋棄了人間的世俗,赤手昇天。

林尚沃,生於1779年即正祖3年,卒於1855已卯年,享年77歲,堪稱長壽。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在於賺了多少錢,還在於他如何賺到這些錢,以及用這些錢去做甚麼。如果一個人靠坑矇拐騙去賺錢,把錢用來吃喝嫖賭,這樣的人再有錢,也會被人遺忘,要是為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不惜搞亂社會,更會遺臭萬年。林尚沃至今還被人們稱道,也不是因為他是富可敵國的天下第一商,而是因為他靠自己高尚的人格成功,成功之後又回報社會,散盡千金,退隱田園。財富於他如浮雲,他要做的是事業,而不是斂財。錢只是他成功的象徵。成功了,有錢了,又證悟了佛家的空理,散盡錢財,使財富流向所需要的地方,這又符合道家的自然法則,結果卻正好是使國家和百姓受益,正好符合了儒家思想「為天下蒼生謀」,「民為貴」的最高境界,這些是林尚沃證悟了圓容的商業之道後的成果。@*#

原文標題:《商道》裡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意經(9)——田園中空靈的心境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經商有道法中來 順天養德善修身 運籌之策在於法 經營之道在於心
  • 「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是200多年前朝鮮第一巨商林尚沃留給後世的遺訓:對待財物要像水一樣平淡平衡,做人要像秤一樣公正剛直。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和商業精髓的韓國小說家崔仁浩以其為藍本,創作了歷史小說《商道》,被各界譽為亞洲史詩式的經典作品,並創下了韓國發行史上最耀眼的奇蹟,由此也在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形成亞洲文化圈的《商道》熱,被許多著名企業人士譽為「參悟商業最高境界」的奇書。這部小說中作者以波瀾壯闊的手法描繪了19世紀初朝鮮第一巨富林尚沃真實神秘,而又充滿傳奇的一生,並對商道做出了獨特無比的詮釋。
  • 最近,網上盛行《千年前中國之強大 令人震驚》的網文,以強烈的對比再現了,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的繁盛與輝煌。一千多年前,在歐洲還很亂很窮很落後、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的情況下,中國古代城市的格局就已經具備了高級現代化的特徵,幾乎各行各業在當時的世界都是最先進最發達的。
  • 在現代時尚的韓國社會,似乎有一雙隱形的推手,影響著韓國的方方面面。從日常禮儀到商業管理,從經典影視到新興的短期修行,從飲食文化到傳統節日,很多都流露著中國古風的身影。
  • 這兩天,北京朝陽區雅寶路附近的某家店舖恐怕是處境狼狽。其原因在於這家店舖因大門上貼著「中國人禁止入內」的告示而遭來了不少非議、甚至謾罵。可想而知,在中國的大街上,一家中國人所開的店舖,居然拒絕做中國人的生意,的確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那些滿腔充斥著「愛國熱情」的國人則更像是被點了敏感穴位一般,激動地跳將出來,將其痛斥的體無完膚。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是最古老的訓誡:「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在中國歷代成功商賈中,也一直貫徹著「不勤不得,不儉不豐」的精神。古代商人的經商之道中,所體現出的是"誠信是為商之德"、"勤儉是經商之本"、"進取是經商之道"等古風。明清兩代,商業得到空前發展,更不乏秉承勤儉原則的商人。
  • 被韓國各界譽為亞洲史詩般的《商道》,同名小說不僅創下韓國發行史上的奇蹟,其中詮釋的「做生意並不是賺取金錢,而是賺取人心」;「生意人沒有比失去信譽更大的損失了」;「遇到困難就違背原則,那還叫甚麼原則」等經營理念,深得中、韓、日等國企業家的共鳴。
  • 從古至今,有人在財富中如魚得水;有人在財富中如履薄冰;也有人在財富中,敞開仁義的大門,與眾人分享。韓劇《商道》的經典,通過再現朝鮮「第一富商」林尚沃的一生,讓戲裡戲外的世人,看到財富的最終方向,廣施和回饋。
  • 如果問,人的財富從哪兒產生?對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想必很多人會說,當然是靠才智和努力。現實中,也有不少人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也不見財富開花結果,於是不得已的貼上了失敗的標籤。由此,想到台灣一個建築商的例子。
  • 在金錢主宰的商業帝國,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要想獲得長期的福利,將善行放入商業模式,逐漸成為很多現代企業的發展方向。維珍品牌(Virgin)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在回顧多年的經營後,綜合大量事實傳遞出「行善統治商業」的思想。這聽起來頗有幾分雷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