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欲持一瓢酒 遠慰風雨夕

作者:鄭重

中國畫(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73
【字號】    
   標籤: tags: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今譯】
今天郡齋裡顯得寒冷清淒,
忽想起有隱者在全椒山裡。
也許他此刻還在山中砍柴,
歸來之後好煮飯做菜充飢。
我想帶著一瓢酒登門拜訪,
風雨夜讓他得到一些慰藉。
空曠的山谷到處落葉飄飛,
甚麼地方能找到他的行跡?

【註解】
全椒:地名,今安徽省全椒縣。山:指全椒縣西三十里的神山。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至興元元年(784),韋應物為滁州刺史。這首詩就是他寫寄贈全椒山中道士的。
郡齋:官署中休息的齋舍。束荊薪:捆柴。
煮白石:語出葛洪《神仙傳》卷二「白石先生」條:「……常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號曰白石先生。」這裡借用來形容道士的清苦生活。

【賞析】
此詩是風雨之夕,寫來慰藉全椒山中道士的。作者對山中道士,懷有深厚友情。他由郡齋寒涼,想到山中隱士,接著想到道士山中生活的清苦,進而想攜酒往訪,以慰其寂寥,但又怕不能相遇,於是凝望遠山,無限惆悵。

全詩寫的都是作者所思所想,但把這些想像都化作了鮮明的形象。如山中生活的清苦,用「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句,引用典故,極有特色。欲訪,又擔心不能相遇,用「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句,這個想像中的畫面,尤富韻致,激發人的聯想,使人品味不盡,堪稱佳句。作者對山中隱者的這種深情厚意,當然不是無緣無故,它反映了作者嚮往隱逸生活的志願。

全詩只是淡淡寫來,但內中卻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感情。據說蘇軾很喜愛這首詩。施補華《峴傭說詩》記載:「〈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蘇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韋應物)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此便是自然(韋應物)和雕飾(蘇東坡)的區別。

【諸家評匯】
唐仲言:此言道士煉藥山中,我欲載酒以訪之,惟恐莫能尋其形跡,蓋狀其所居之幽僻也。(《唐詩解》).

劉須溪:其詩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唐詩品彙》引)

(宋)洪邁:高妙超詣,固不容誇說,而結尾兩句,非復語言思索可到。東坡依韻作詩(蘇東坡依他的韻和詩),遠不及。(《容齋隨筆》)

王世貞:韋左司《今朝郡齋冷》是唐選佳境。(《藝苑卮言》)

王湘綺:絕妙極矣!不必有深意,然不能數見,以其通首空靈,不可多得也。(《手批唐詩選》)

鍾惺:此等詩,妙在工拙之外。(《唐詩歸》)

(唐)張為:列韋應物為上入室一人,舉例「欲持一瓢酒,遠寄風雨夕。」(《詩人主客圖》)

(宋)俞文豹:愚謂陶、韋、杜三詩結尾(註:陶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韋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杜詩:「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自是詩人造玄入妙處。如機動籟鳴,非思索可到,又豈模仿所能及。……觀應物《全椒》詩,初無一字援引,而超清高遠,與坡公所和者不同矣。(《吹劍錄》)

(宋)許顗:韋蘇州詩云:「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和也。(《許彥周詩話》)

沈歸愚:(「落葉滿空山」二句)化工筆,與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處,不關語言意思。(《唐詩別裁》)

(清)陸次云:仙人猶易見,隱士更難尋。雪上飛鴻,杳然莫測。(《唐詩讀本》引)@*#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