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魔术家

宋画人物第一 白描大师李公麟和免胄图

作者:郑行之
郭子仪免胄入敌阵,回纥大酋感佩其赤诚!感佩其威仪,立即舍兵下马跪拜。图:李公麟 免胄图 局部(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2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宋朝白描大师李公麟不仅有“宋画人物第一”之美誉,更是一位感性又出尘的诗人书画家,他透露自己作画的内心世界:“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黄庭坚赞美他“风流不减古人”!

白描大师李公麟是位全方位的画家,《五马图》(点入阅读《线条魔术家 白描大师李公麟和五马图》)是他早年的名作,而他最擅长的是人物画,细线白描画在他的笔下有了全新的表现力,展开了画史上的新局面,“白描大师”桂冠加身。

创意处如吴生   潇洒处如王维

说到中国绘画中的白描画,无不想起李公麟(伯时)。《宣和画谱》说李公麟的画:“创意处如吴生(*吴道子),潇洒处如王维。”赞美了李公麟的画融合了两种极难得的艺术质素与成就,既有泉涌无尽的创造活力,又潇洒出尘不落俗套。

苏轼曾说:“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1] 然而李公麟综合了吴道子的线条画精要,提高了表现力,更而开创了白描画的新局,成为中国绘画中的独立画种。元代画评家汤垕(*同“厚”)说,人物画最难工,唐代画圣吴道子以下“至宋李公麟伯时一出,遂可与古作者并驱争先”[2]、“ 李伯时宋画人物第一” 。

李公麟掌控线条的功力炉火纯青,他的白描线条健笔圆润,简括雅洁,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对于当时流行的“十八描”,比如高古游丝描(又称春蚕吐丝描)、铁线描等,他没有定着于哪种描法,都是依着物象质地的不同,随机变化运用,笔下轻毫淡墨、高雅超逸,描绘出的物象简洁、明晰又传神。他不断拓展白描线条的技法及其表现力,随手画来的白描画甚至无需借助色彩或墨色渲染来烘托主体,只用白线就能表现质量感、立体感以及丰美的内涵,尤其是用在描绘人物,画中人性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人物在他笔下白描线条中展现了丰富的表情,跃动生姿。不同阶层的人物各具特色,让观画的人一望便知其人的身份职等,比如:朝廷中的官员、地方官吏、山林隐士、草野之夫、民间人士、奴婢、役夫、贱役差役,还有等等,他们的动作姿态、尊卑贵贱、高贵或是疾苦,在他的笔下画来无不切合。那些来自东西南北各方、各行各业的人物,在他的白描画中,个性揉合文化特色,展现各自的精神气度和神采气韵,跃然生动。

来看看清高宗乾隆帝题赞:公麟妙迹第一的《免胄图》,其白描人物画的代表作。

李公麟妙迹第一  免胄图

我们来看看李公麟的《免胄图》,这幅画以水墨钩描线条的白描法来表现,在庞大的军旅兵马阵仗中,展现文人画清逸雅淡的韵味,这样奇妙的作品非常特出而难得。

宋 李公麟《免胄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叛将怀恩编造君主崩中国无主、郭子仪死了的谎言说动吐蕃、回纥、常项、羌、浑、奴剌等三十万联军,掠夺泾阳、邠阳,蹂躏凤翔,入侵醴泉、奉天,大震京师。

代宗急令大将屯守,急召郭子仪守泾阳,不过各地危急之下,兵士仅得以分派一万人。到了泾阳敌骑大军已经围合过来。

郭子仪到了泾阳,敌骑大军已经围合。李公麟的黑白线条表现了军队急飙的速度和震天价响的声势。 《免胄图》 局部(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郭子仪亲自率领铠骑二千出入阵中,派使劝谕回纥放弃“弃旧好,助叛臣”的愚昧举动。回纥大军看到一人仅领二千铠骑入阵,大酋听说是郭令公(*尊称尚书令)建在,非常惊讶要求一见本尊。郭子仪仅带领数十骑出阵,并且免胄见回纥大酋,“示以至诚”。当传呼“令公来!”回纥军士张阵满待,回纥大酋见到除去一身胄甲的郭公真的出现眼前,感佩其赤诚!感佩其威仪,立即舍兵下马跪拜:“果吾父也”,发誓和好如初。这是《免胄图》的背景,以及画中表现的庞大阵仗与情节。

画中以极细致的墨线勾出回纥首领下马向郭子仪礼拜的情景。一身布衣的郭子仪,神态宽舒平和,然而大无畏的精神,傲然伟岸油然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左前是回纥大酋下马跪拜。回纥人马呈现钦服的姿态和神色。李公麟 《免胄图》 局部(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右前是免胄的郭子仪接受回纥大酋投诚,宽舒祥和的气氛。左后方是唐军,英气换发至截然不同于回纥人、马。李公麟 《免胄图》局部(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下方画面这部分是回纥军的六匹马,可以看到装饰得极为精致巧丽。虽然《免胄图》的画面没有渲染只是线描,却能展现凸透的立体感。当需要暗色来烘托时,画家运用更加紧密的点、线、面去构图,既画出图样美丽雅致的战袍、头饰、盔甲,精致的缰绳、马鞍、兵器、旗帜等等,又造出深色的调子,烘托出物象各部分的结构和造型。画家运用深色调子与淡雅细线形成对比,展现既繁复又清朗的画面。而且,画面中也把马儿不安的表情,以及羞愧的眼神,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非常具有戏剧性,好像代替回纥大酋传达了心情。

宋 李公麟《免胄图》局部,回纥军的马儿眼神带着羞愧,好像代替回纥大酋传达了心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这样的白描画风虽说装饰性很强,但在始终如一的纯净线条中,我们感受到画中也透露出文人画的简约、儒雅之美。

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造诣高深,他撷取了前辈画家的精绝之处,在自己的融会精炼下,有了出尘的创新,展开白描画的新世界。

城墙边的唐军,英气换发至截然不同于回纥人、马。李公麟 《免胄图 》局部(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钟爱山林龙眠山庄 意在辋川

李公麟当官时,住在京师十年,从来不游走权贵之门;《宋史》中说他“襟度超轶”,受到当时各方名士交相赞誉,黄庭坚说李公麟“风流不减古人”。

他一生中当小官三十年,未曾忘怀钟爱的山林。他常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载酒出城,参访当地名胜园林,找块临水的大石坐下来,翛(音同“萧”)然终日,无牵无挂。悠游其间时日久了,胸中自有丘壑,他所画的山水来自他的履迹所及和胸中的蕴藏,神往处更在山水外,“潇洒处如王维”当是这般的写照。

李公麟作有关王维的画有:王维看云图、王维归嵩图和王维像各一(*《宣和画谱》)。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李公麟心中当有所向往,他也归老于山水中,自在放情于龙眠山岩谿壑间,并且仿效王维作《辋川图》画下《龙眠山庄图》[3] 。

李公麟画《龙眠山庄图》局部(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李公麟的好友苏轼为《龙眠山庄图》写了记,描写山庄图的山水情境,自西而东数里长,共有二十处名胜。在图中,李公麟把他所坚持的白描法也运用到这幅山水画中来了,画中处处,人物与山林交融,读者可以看到他与好友放情于钟爱的山林的情景。

比较一下《龙眠山庄》和王维的《辋川图》,是不是也找到了白描大师与水墨山水画大师的精神交会处?

唐王维 《辋川图》摹本 局部 (公有领域)

综观李公麟平生之所长,他的绘画直追吴道子、顾恺之、陆探微,书体如晋宋间人,他还擅长写文章,颇有汉末建安时期诗歌的建安风骨。李公麟心胸襟度超凡,更是受到宋朝名士交相赞誉,黄庭坚就赞美他“风流不减古人”!然而因为李公麟的画实在太好,画名声望反而埋没了他焕然的美玉光彩,《宣和画谱》就这样说他:“因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云”。

有人慕名请托或重金请他作画时,他叹气说:“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可以见到他爱画出于自然的情性,不在名更不在利。不过有时他还是不忍拒绝俗世之人,就画了些含有劝善之意的画给人。

他晚年得了风痹病,病苦呻吟之余,还常常在被褥上徒手落笔绘画一般,家人心疼告诫他,他只笑说:“老习惯未除,不知不觉就这样了。”忘我的境界高矣!宋代时御府所藏的李公麟画作一百有七,今天传世的寥寥可数,物质的永恒诚然不可得。李公麟胸襟清高、层次超凡,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当下又喻人为善,直识得艺术的真味。

注释:

[1] 苏东坡:《书后二十八首.书吴道子画后》

[2] 元代汤垕《画鉴》:“人物于画最为难工,盖拘于形似位置则失其神韵气色,顾陆之迹世不多见,唐名手至多吴道子,画家之圣也,照映千古。至宋李公麟伯时一出,遂可与古作者并驱争先。”

[3] 《新唐书.卷二○二.文艺列传中.王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

参考资料:
《宣和画谱》
《宋史.文苑》

《新唐书》
苏轼《题李公麟山庄图》题记
《苏东坡全集.卷九十三》
汤垕《画鉴》

@*#

-点阅【中国绘画】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