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情

故鄉的一把泥土

默耕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故鄉,是人的落根處,不論花、葉飄的多高、多遠,總有一天要落葉歸根

風華的不再,歲月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長籠式的籬笆團圍著老厝的外庭(大程),煙草蔓長,地不復見,冬日的雨後,再回故居,那一股散發出的泥土芳香,依然令人怡然自得。

故鄉,是人的落根處,不論花、葉飄的多高、多遠,總有一天要落葉歸根;正如蒲公英一樣,身會遊歷四處,可能遠走為事業打拼、為營造一個圓滿的家庭、為實現一個「異想天開」的理想,離鄉過於千百里,卻遲遲忘不了故鄉土地的呼喚、人情的溫暖,對故鄉的依戀之情油然而升。

走過他鄉,踏在異國的土地上,如詩如畫的風景優美至極,看在眼底,卻未能感同身受,埋藏在心中的落寞之情呼之欲出,從低緯度到高緯度,冬雨也轉化成冬雪,一股「低氣壓」盤據在心中,揮之不去。來到這個國度已有一百多個日子,回想當初自己就像小飛俠一樣,不顧一切地「投奔」到這裡求學,那時想像中的美好,已慢慢被琢磨怠盡。

朋友說我是一個「念舊」的人,對故鄉的情懷深植心中,別人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說:「故鄉的泥土特別芬芳」,還沒來到這裡之前,對「洋」字輩的事物就頗為不感興趣,看到年輕人抽洋煙,父老長輩常說:抽「長壽」的比較習慣;看到年輕人喝洋酒,他們說還是「台灣紹興酒」較甘醇,他們少於接收外來訊息對流行有著不同的解讀,從小就在這樣的耳儒目染當中學習、長成,根深柢固由此而生。

拿起臨行之前盛裝的一瓶泥土,在低溫的侵襲之下,裡面的水份早已乾涸,結塊的土壤在瓶面反光的映射之下,顯得特別耀眼,我被深深地吸引在其中,赫然間,我看到有人在泥土上栽種著萊豆(皇帝豆),阿福伯家的小黑在田梗間來回地穿梭著;瞬間畫面又轉到家中的庭院裡,矮牽牛花從泥土中蹦出,壺菊也不甘示弱地爭豔著,有一個背影在那兒澆水,那個人正是五叔公,瘦弱的身體,黝黑的皮膚,五十多年來下田耕種如一日,他,正是農民辛勤的象徵。

凝神了好一陣子,才能瓶中的幻影跳脫出來,遠從台灣來到奧克拉荷馬市的土壤,喚醒了百天前的記憶;外面的冰天雪地,泥土被覆蓋住了,這把故鄉來的泥土顯得特別珍貴,我被上大衣,走到外面,將瓶中的泥土灑在外面的花圃裡,這裡是我暫時的家,花圃中放著故鄉的泥土,就如身處於故鄉的氣息當中,這一刻,四周好似與我很親近。

「人親土親」,生根的地方讓人特別動情,望著花圃中的「故鄉土」,有一股暖流正在我心中鼓勵波濤,慢慢地湧到臉頰,很像在提醒我:不要忘記故鄉的溫暖,終有一點要再回去拾起一把故鄉的泥土。(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 我要寫篇短文紀念我剛過世的朋友,林建興。林大哥生前寫道:「人一走,茶就涼,屬自然規律;人還在,茶就涼,為世態炎涼。」我喜歡喝茶,雖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涼了,餘韻裊裊,還是會讓人回味無窮。
  • 什麼是四聯體格式(tetractys)呢?「四聯體格式」是現代英國詩人雷‧斯特賓(Ray Stebbing)發明的一種詩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個音節組成。
  • 這是我父親日記裡的文字 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來的散文詩 多年以後 我看著淚流不止 我的父親已經老得 像一個影子
  • 剛開始,經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口水都會流出來。慢慢等他大一點,他會拉著我的手,自己走幾步。再大起來,他就喊著廣告詞,變換著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著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們欣賞龍山路華燈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賞著我們這一對母子。
  • 朔風吹。1968年底,一輛「躍進」卡車把我們一批知青載到了南匯東海農場老九隊的海邊。 中港一帶的護塘東堤腳泥灘上,已經紮起了兩排蘆席為牆,稻草復頂的草棚,一排十間, 每間五張上下舖的雙人鐵床,住八個人,另一空床,上鋪堆放箱子行李,下舖放些面盆之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