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連載】望南春與冬(39)

朱執中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3日訊】李朗、淑貞又先後去了望南附近的寧明墟、安長墟設攤賣布,銷售業績像平和墟一樣的好。自建墟以來,它們每旬的墟日都是三天,一個月九天。但日子的安排是錯開的,平和是一、四、七號,寧明二、五、八,安長三、六、九,令附近一帶村民農夫有較多機會交流農、副產品等物資,互通有無,促進經濟發展,並滿足民生需要。

如此村、墟、鄉的佈局,在物產相當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幾乎隨處可見。這既反映當地農民有「物」可交流,也表露農村的先賢在多少年前無須官方干預,已具有調濟、平衡、促進本地區經濟的能力,其傳統生產關係到了現代,只須對落後的部份予以和平改革或充實,這就有利於造福農民。

李朗、淑貞夫婦此後確定以墟場生意為重點,長年購進價廉物美、品種繁多的布料,既大量供應村民,改善衣裝,又依靠各墟的長期興旺而不斷促進本身布貨郎生意的發展,進而自自然然正正常常地逐步發達致富,這是順天經合地義的人間美事,為本地區傳統的良好經濟關係又創立一個活生生的新例。怪不得此後許多年,望南村及附近鄉下不少老農,每當憶起這時代的相對安寧與興旺,無不舉手稱讚!這是後話。

當下,李朗夫婦既以墟場為生意重點,於是決定一月上、中、下三旬,每旬趕墟賣布六天,挑擔送貨上村四日。這樣的安排適應本地眾多農民生活上時間上的需要,布的銷售量便逐月逐年上升。當夫妻倆有財力一次進貨一百匹布的時候,趕一墟便可以運去七、八十匹或八、九十匹布,攤檔規模便頗為可觀。他們又花了一筆成本買進一輛雙輪木車,茂林又為它編織了兩塊尺寸適用的竹排,往兩面草舷一擱,能放下十來疊布匹,這個車上的活動舖面便比兩對竹筐湊成的地下舖面大了許多,也體面許多了。並且免去夫婦挑擔上墟的沉重負擔。李朗也就興沖沖地削了一塊半尺寬兩三尺長的竹片,請私塾老師在上面寫下「朗記布檔」四字,綁在車頭,不論走在村路,或停在墟亭,很快便能引來無數雙眼睛注視。這車、這檔、這賣布的小夫妻,很快,便一一銘記在他們心上。(未完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