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愛為名》序

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文/吳銀玉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母親是外婆的養女,在我有記憶的歲月裡,我的家庭過得非常的艱辛不順遂,飽受生活困頓煎熬的母親,常常向我們敘述著外婆對她種種不公平對待情事。講到情緒激動處,我們常常是變成了她情緒宣洩的唯一出口。如今,那受苦的母親已回歸天家,而那受傷的孩童,正在學習的道路上邁開步伐,嘗試著讓那受傷的內在結疤。

關於「家」的認識,對邁入中年的我而言,著實感受到它是那樣一個令人心靈顫動的過程;那自生命底層愛與苦痛的浮現與剝落,無比掙扎,也無限真實。童年環境所型塑的內在驅力(driver)——要努力、要堅強、要完美,如影隨形的跟在生命及婚姻生活中,讓自己無法放鬆愉悅的生活。

尤其是在我的孩子即將進入幼稚園大班時,對於生涯規劃跑道的轉換與親職的角色分工,有著一股說不出的猶豫和徬徨,那種渴望安定有家的親密歸屬感,不斷衝擊心靈內在的我。生活中好像隨時浮現著媽媽的影子,明知道自己和媽媽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不知不覺卻又重蹈著媽媽的模式,讓先生和孩子受了許多的苦。在無數次價值觀的夫妻衝突中,讓自己深惡痛絕(不喜歡自己的強勢態度),決心尋求專業機構的協助,嘗試調整和改變。

十多年來,藉著社區認輔團體所引領的自我探索、自由書寫、藝術治療及家族治療等課程,那源自家的愛怨嗔癡與心靈深處的糾葛,在身旁的夥伴陪著流下真情的眼淚時,有了出口也有了新的體悟,更心疼母親所遭受的苦痛。縱使人生依然風雨不斷,依然有泥濘膠著,但因著至情與感恩的心,似乎帶來一絲暖意一些勇氣,終能突破重圍。

愛是促動「生存」與「成長」最重要的養份,也是人們內心最深的渴望。《以母愛為名》這是一本有力量的書,透過本書你將更瞭解正視母子關係所帶來的影響,是開起人尋找自己存在意義的第一步。本書適合於社會快速變遷年代的我們,藉由閱讀本書你將會發現綑綁自己受苦的根源,找到情緒的出口,釋放父母,疼惜自己,且讓你的生命蒙受更多喜悅和自由。

祝福與苦難往往是一線之隔,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感恩今日、明日、每一日的生命和家人,感恩這些美好的給予,更深深祝福普天下的母親和孩子們喜樂平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果把「作文」擬人化,此刻,他一定沒想到自己會變得這麼重要,小學有「提早寫作」,國中升高中要考作文,高中升大學也要考作文,到了大學裡,因為現代文學當道,欣賞閱讀現代文學之餘,也要習作一番,所以有許多「現代詩及習作」、「現代散文及習作」、「現代小說及習作」等課程,市面上社會性的寫作班也不少,一時間,彷彿全民寫作時代來臨,所以這個「作文」也就從市井小民搖身一變成為大人物了。
  • 萬事起頭難,作文的時候,更是如此。底下,我們用一段簡單的口訣,幫大家歸納出「開頭的七種方法」,並點出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 同意的原因有幾個。首先,這一代的小孩生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很難了解祖父母輩是如何認真辛苦的過生活。將我那一代從小在貧窮日子中尋找出路的經驗寫下來,希望能幫助小朋友們打開視野,對人生百態有更多體會,也了解人生不會一直平順,挫折難免會有。這樣,當他們面對不順遂的環境時,應該可以比較坦然處之吧!
  • 研究西瓜已經50年的陳文郁,吃過的西瓜據說已多達數千萬顆,可能是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吃過最多西瓜的人。
  • 近年研究《易經》,對於「六」這個數字備感親切。翻開任何一本介紹《易經》的書,都可以看到六十四個卦象,每一個卦象都由六條橫線(六爻)組成。橫線有兩種:中間沒斷開的是陽爻(—),中間斷開的是陰爻(— —)。這樣的陰陽二爻,組成了六十四卦,描繪了天地萬物的變化,也寫盡了人生處境的百態。
  • 西方哲學家無不重視理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不能善用理性,凡事皆依情緒的當下反應或一廂情願的意念,則人的行為難免陷於自相矛盾,並且必然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與衝突,帶來各種後遺症。因此,理性幫助我們記取人生的教訓,並且在面對無法逃避的困境時,找到解脫之道。然而,人生又非理性所能全盤掌握,而始終有其奧祕難解之處,這時理性有所不足,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 在這篇短序中,我想對本書的性質作一扼要的說明。首先必須解釋的是,為什麼在一部討論文化價值的論集中要特別把知識人放在與價值系統同等重要的位置呢?答案其實是很簡單的。文化的價值雖然起源於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之中,但必須經過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然後才能形成一套基本規範,反過來在這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發生引導作用。這一整理、提煉和闡明的重大任務,就中國傳統而言,一直是由「士」承擔著的。
  •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全面變動的歷史階段,傳統的價值系統受到了最嚴厲的挑戰。這一百多年中,我們一方面看到傳統價值觀念的解體,另一方面也看到種種現代觀念的出現。但是價值系統所涉及的不僅是觀念世界,更重要的是日常人生。
  • 張文和是個傳奇人物。在台灣精神醫學領域裡,就我所知,大概除了林憲教授之外,很難再找到像他這樣,活得如此豐富多采、充滿曲折與驚喜的大半生。

  • 就在張文和醫學院三年級那一年,北京醫學院(以下依北京當地習慣,簡稱「北醫」)附設精神病院,住進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