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台北: 精神藥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序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文/林克明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張文和是個傳奇人物。在台灣精神醫學領域裡,就我所知,大概除了林憲教授之外,很難再找到像他這樣,活得如此豐富多采、充滿曲折與驚喜的大半生。

因為如此,一年多前,在《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傳記》「殺青」之後,佳璇開始思索如何解讀「張文和」這個傳奇時,我已直覺這將是一個相得益彰的「夢幻組合」。文和的傳奇與內心世界,大約只有透過佳璇這樣一位勤學多聞、心思細膩的醫壇才女,才有可能清晰地呈現。文和「唐山過台灣」,是台灣的幸運,而台灣也以才華洋溢的佳璇回報。一年多的心靈交會,辛苦耕耘,加上「三不五時」杯觥交錯的歡樂時光,孕育出何其甜美的果實,讓傳奇不再是傳奇,卻也更加傳奇。閱卷之餘,唯有無盡的感嘆與感謝。

多年來常常設想,當年文和選擇來台,是什麼樣的心境。透過佳璇的觀察與敘述,我們對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以及文和的心路歷程,終於能有相當的瞭解。

文和選擇離美來台時,台美斷交不久,台灣經濟尚待起飛,人心惶惶,「難民」(因怕共產黨而移民)潮湧。政治因素之外,多數青年學子,亦以赴美深造為其「生涯規劃」之不二選擇。文和「反其道而行」,主觀上容或有他不得不然之處;但從旁觀者的眼光來看,他絕對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

文和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但是他能做出這樣與眾不同的選擇,難道只是因為局勢險峻不得不下險棋?更重要的,絕對是他的勇氣,他對(多數尚未謀面的)台灣同仁的信任,還有他對台灣的信心與期許?因為這樣的信心與期許,台灣成了文和的「流奶與蜜之地」,也成就了他後半生的豐收與貢獻。

如書名所示,這本書講的是一個人一生一世的追求,因此,也可以說是一個「愛情」故事。十年下放,壓不斷他對新知的渴望與探索未知的熱誠。這樣的熱誠,這樣的渴望,這無可壓抑的、體現自我、展現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的衝動,驅策著他從大都到隴南,由燕京到華府,終能在象山之麓安身立命,又由此走向世界。

人生因為熱情與渴望而豐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雖然「溯迴從之,道阻且長」,但還是不得不無盡地追求,而且是「想方設法」去追求──身為科學家的文和,就得用種種科學的方法。年年月月,尋尋覓覓,終於「經史如詔」,終於「金石為開」。天下還有什麼更美好的事情?

所以,在文和極其戲劇性的一生背後,更為可貴的,毋寧是他對「人間世」的信心,對於「道」的信心,對於「由思得道」的信心。多麼神奇啊,人的腦子居然能夠去探索宇宙與生命的奧妙,去理解宇宙、生命、乃至於人心運行之規則。因為他的「久於其道」,我們也更容易相信,雖然人生是永無止境的追尋與摸索,「道」是在那裡的,這個世界是有道理的。這看來如此紛亂的「人間世」,原來就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

我想這應該是我最感佩張文和教授的地方,也是我最感謝本書作者吳佳璇醫師的地方。◇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有很多住在海外的朋友,每次回台渡假,假期將屆回僑居地前,都會依依不捨地輕歎一聲:「回去以後,一定無法習慣沒有7-ELEVEN的日子啊!」
  •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早期佛教經典《法句譬喻經》中用人生往而不返的歷程,來強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我」所能真正擁有。
  • 如果把「作文」擬人化,此刻,他一定沒想到自己會變得這麼重要,小學有「提早寫作」,國中升高中要考作文,高中升大學也要考作文,到了大學裡,因為現代文學當道,欣賞閱讀現代文學之餘,也要習作一番,所以有許多「現代詩及習作」、「現代散文及習作」、「現代小說及習作」等課程,市面上社會性的寫作班也不少,一時間,彷彿全民寫作時代來臨,所以這個「作文」也就從市井小民搖身一變成為大人物了。
  • 萬事起頭難,作文的時候,更是如此。底下,我們用一段簡單的口訣,幫大家歸納出「開頭的七種方法」,並點出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 同意的原因有幾個。首先,這一代的小孩生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很難了解祖父母輩是如何認真辛苦的過生活。將我那一代從小在貧窮日子中尋找出路的經驗寫下來,希望能幫助小朋友們打開視野,對人生百態有更多體會,也了解人生不會一直平順,挫折難免會有。這樣,當他們面對不順遂的環境時,應該可以比較坦然處之吧!
  • 研究西瓜已經50年的陳文郁,吃過的西瓜據說已多達數千萬顆,可能是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吃過最多西瓜的人。
  • 近年研究《易經》,對於「六」這個數字備感親切。翻開任何一本介紹《易經》的書,都可以看到六十四個卦象,每一個卦象都由六條橫線(六爻)組成。橫線有兩種:中間沒斷開的是陽爻(—),中間斷開的是陰爻(— —)。這樣的陰陽二爻,組成了六十四卦,描繪了天地萬物的變化,也寫盡了人生處境的百態。
  • 西方哲學家無不重視理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不能善用理性,凡事皆依情緒的當下反應或一廂情願的意念,則人的行為難免陷於自相矛盾,並且必然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與衝突,帶來各種後遺症。因此,理性幫助我們記取人生的教訓,並且在面對無法逃避的困境時,找到解脫之道。然而,人生又非理性所能全盤掌握,而始終有其奧祕難解之處,這時理性有所不足,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 在這篇短序中,我想對本書的性質作一扼要的說明。首先必須解釋的是,為什麼在一部討論文化價值的論集中要特別把知識人放在與價值系統同等重要的位置呢?答案其實是很簡單的。文化的價值雖然起源於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之中,但必須經過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然後才能形成一套基本規範,反過來在這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發生引導作用。這一整理、提煉和闡明的重大任務,就中國傳統而言,一直是由「士」承擔著的。
  •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全面變動的歷史階段,傳統的價值系統受到了最嚴厲的挑戰。這一百多年中,我們一方面看到傳統價值觀念的解體,另一方面也看到種種現代觀念的出現。但是價值系統所涉及的不僅是觀念世界,更重要的是日常人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