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選:牧童短笛

牧笛
【字號】    
   標籤: tags: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詩仙筆下的笛聲悠遠輕細,在夜空飄蕩,引發人們的思鄉之情。

笛子,一種美妙的樂器。

話說六十年前,有一個小女孩,得到了一本故事書:題為『牧童短笛』。優美的封面繪圖觸動了女孩子的心:古裝的小牧童側身騎牛吹著竹笛。就是這幅畫,讓她選擇了笛子作為幾十年的音樂伴侶。

那個小女孩就是我的母親。

六十年前的那本書到底講了些什麼,為何讓媽媽如此著迷?

時光的流逝帶走了一個故事,卻留下一幅恬淡的圖畫:水鄉少年,與世無爭,騎在牛背上弄笛唱晚。我常想:肯定是幅水墨畫吧?

我也愛笛。

曾經聽過一位日本音樂家譜寫的長笛曲『神奇的森林』。輕輕地,笛聲響起,那是一個滿懷期待的人走進了充滿奧秘的森林,就像踏上了奇幻的人生。尋找著,前行著,曲調悠揚,輕靈,漸強漸強,給你力量,給你希望。讓你隨著節奏擺起頭,打起節拍,你會帶著微笑更加穩健地向前。

還看到過描繪天上眾神景象的畫作。其中有幾個美麗的飛天,裙帶飄飄,手執笛子,在空中舞動。

噢,仙女也吹笛!那麼,媽媽幼時的感動以至延續至今的愛笛情結或許是來自上天的啟示!也許,她就曾在遙遠的天際吹笛飄飛?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笛聲從唐朝傳來,依約婉轉,傳遞回憶,蘊含期望。

坎坷的旅途,需要悅耳的音符陪伴;清新的旋律引我找尋亙古的因緣。

我的名字有一個「笛」字,我是小牧童。@*

──轉載自《明心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是瑪雅人的故鄉,也是瑪雅文化遺址之一。現在在半島的密林深處仍可見到瑪雅人的城市遺蹟,有雕刻精美、造形生動的神像,往日的祭壇、住宅和其他場所依稀可辨,還有鐫刻著古老文字的石頭。
  • 約翰‧斯密斯是一個慈善家,他每年都捐贈出巨額的慈善款。一次,有位記者問他:“斯密斯先生,請問是什麼原因促使您每年都要投入慈善事業?”他沉吟片刻,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 在科學上有一個關於分寸的定論叫黃金分割,德國的科學家刻卜勒則稱之為神聖分割,就是最具有美學價值的比例,也就是我們人類的視覺感到最舒服的造型。其實在生活當中,黃金律幾乎無處不在。旗幟的長寬,人體上下部的長短,窗子的大小,一天當中氣溫冷暖的比差,甚至陽光的強弱,都有一個科學的定律在發揮作用,這也就是人生的分寸。
  • 能夠聽到葉落,那或許整個驛站沒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時接待人員應該也歇息了吧。 整個詩篇,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孤獨、失落。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 我要寫篇短文紀念我剛過世的朋友,林建興。林大哥生前寫道:「人一走,茶就涼,屬自然規律;人還在,茶就涼,為世態炎涼。」我喜歡喝茶,雖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涼了,餘韻裊裊,還是會讓人回味無窮。
  • 什麼是四聯體格式(tetractys)呢?「四聯體格式」是現代英國詩人雷‧斯特賓(Ray Stebbing)發明的一種詩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個音節組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