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3)

一、天下文化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所以,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实质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视天下苍生万物由天道而来,吾人对天下万物,特别是人类要有“恻隐之心”(孟子语),即孔子讲的仁礼道德,仁人之心。故孔子讲“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诸求己”、“诚”等自我修身哲学,都以“仁”为标准。儒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从自我修身做起,自我修为好了,才能以己达人,以己立人。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不好,别说治国平天下,敬养父母、妻女都有问题。故儒家讲的天下文化,最终还是落实到个人身上,即从自我做起。这个自我修为,不是为人民服务,也不是为了党的事业,而是为了自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表明儒者是为了造就自我,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别人而活。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儒主张的就是“洁身自爱”。孟子亦说,“君子之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也。”1“自得”是儒家的内核文化。这个“自得”,以得天道成圣为儒家最高理想。

儒家文化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自我修为呢?因为你能来到这个世界,是天道下的产物——是父母阴阳之道结合所生。你要能顺利成长,就得修为自己符合天道法则,别人不能代替你或说强加给你什么,这个身心是你自己的,只能靠你自己的主动性来修为。父母是生养你的,所以父母为大,你就得孝顺父母;兄弟姊妹与你同出父母这个道所生,是与你最亲近的人,你就得有敬。所以儒家就讲“亲亲杀”这个道德伦理。因为天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乾道为一,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道就是这样由上而下,一级一级地演变出我们这个世界。所以儒家就讲“尊尊等”的道德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儒家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就是建立在《易》这个天道原理上的。〈礼记.大学〉里首先讲修身,次讲齐家,再讲治国,然后才讲平天下也是根据《易》的天道的演变层次而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修,最后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现代人,最喜欢讲科学,讲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都要有一个理由,一个根据。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就是根据《易》的天道而来的,《易》,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是指导原则。孔夫子他们这一套伦理道德观,是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在里面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是有根有据的。现代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听了太多批判儒家礼教吃人的话,就以为孔夫子讲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很虚伪,不切实际,甚至认为不科学。这种看法是很错误的,可以说是有失偏颇的。大凡一套道德观,都有它的周圆性,系统性,完整性,尽管人们可以从各个细节、枝叶去攻击它,指责它的错误,但总的来说,他都能找出理由自圆其说。这样的道德观才能久经考验,博得人们持久信赖。儒家这套天道理论,经三皇五帝实践上下几千年,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科学发展观。《礼记.中庸》赞之说,“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儒家这个天道文化,依其修身做人,对个人,可以将你的本能、聪明才智发展到至极;对大众,可以利天下,使天下太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既有普遍性,又有具体性。既可以强调自我个人的发展,又可以不伤害到别人,而且还可以利别人。依庄子的说法,就是可以做到“内圣外王”,这是儒学天道文化的神妙之处。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说到人的理性理念时,例举正反两方不同的论证,说明理念的悖论。对于有神论和无神论者的争论是分不出胜负的,因为人的知性无法总括世界宇宙的一切,而绝对的理念,只不过是理性推理出来的结果。康德虽然承认无神论者说得并不错,也有道理,但他认为还是有神论者好。因为若果说无神,一切都是偶然,世界是虚无,一切毫无凭托,那我们人类的一切生命价值就倒挂了。简单举一个例子:就我们经常讲的科学来说,科学的凭据就是因果律。但这个因果律我们是无法推出最后因子的。就说我们人是如何而来的吧,按唯物主义说人是猿猴变来的,我们再追问下去,那么猿猴是什么变来的?物质变来的;那我们再追问,物质是由什么变来的呢?康德认为有神论者好就是我们人类有了个凭托:说这是神创造的,那我们人的知性、理性、意志自由、灵魂不死等就有所依据了。人的世界观(实质就是宗教观,唯物论也如是),都有追寻世界本源的问题。我们从世界各种宗教及唯物论来看康德提出的这个理性局限性问题,你就会发现儒家的天道说得是多么微妙和高明。万物万事都出自天道,包括人类,但天道不是物质,避免唯物论不能回答物质是从何而来的问题;而世界的宗教,都有自己的人格神,就是说,那个神都是按照人的模式打造出来的(《圣经.创世记》上说上帝造阿当与夏娃,是按照上帝自己的形象打造的),这就犯了康德说的知性概念对理性概念来说过窄的问题,有形象的上帝,怎么创造出无限的空间?“上帝能否造出一个祂搬不起的石头?”的悖论就出现了。而儒家的天道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所以《易》的天道,其微妙与高明就在这里。儒学先进梁漱溟先生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早熟,确是有洞见之明。早在几千年前,华夏民族就发明斯道,上能使知识菁英无法穷尽斯道,下则可滋润、泽被芸芸众生。假如康德读过《周易》,将他的“纯粹理性理念”归于天道,就更符合理性了。《易经》的乾卦彖文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2这个天道,它没有宗教的人格神,也没有无神论者的物质因,它是那样的自然出现,而又统包一切。华夏先贤发明这个天道,确实伟大。(待续)@

1《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216页。
2《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53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鹤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于中国海南岛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去世,黄鹤昇与两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庆祝。年纪虽轻,却深知“老毛不死,我们永无出头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中学阶段被文革耽误了十年学业的黄鹤昇,先考取了广州“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后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学院深造。在该院,第一年学习形式逻辑学,为他的哲学兴趣打下了一个基础。第二年他突然逃学出走深圳,与友人一起办出版社和出版杂志。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他真正“出走”赴泰国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国。
  • 德国新天鹅堡有家中餐馆“聚宾楼”,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却少有人知道,这家的父子俩以不同的方式均曾获奖…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过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竟让华夏民族传承至今,成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标签。
  • (shown)想当年,那个将华夏文明定于一尊的孔老夫子,说仁、说克己、说复礼,还有礼义廉耻、诚心及天下都说了。就是没有说爱国主义......
  • (shown)我们再来看《易》经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阴阳”作卦,阴爻代表符号为“--”,阳爻代表符号为“-”,经三易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无极至广大的天地渊源,流淌亿万年的永生奥义,在世间生命的记忆之先昭现,若隐若现的玄机 映照寰宇的瀚浩,运行天人历史的神性秘密。
  • 虽然现今“贫穷”常并列出现,“贫”与“穷”也都有缺钱少财之意,不过贫、穷意义并相同。生活清贫无须担忧,如果走到“穷”的境况,那才真正考验意志。
  • 太宗密授太子“帝王之纲”,《帝范》十二篇,从立国本,到持圣明,到正风气,到定国策,高屋建瓴、提要钩玄,光明正大,灿然于天地之间。
  • “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崇高,所谓“经纬天地曰文”,本指以天地为法度,后谓经营天下、治理国政;这本是文武都包括在内的,其后,文治武功并称,“文”的涵义就狭义的仅指文教,大体涵盖的主要内容有“崇儒学”、“文史”、“礼乐”三部分……
  • 唐太宗二十四岁即统一中原,贞观全盛时期,华夏版图空前辽阔。太宗的军事才能标榜千秋,然对用兵却极为慎重,力诫好战:“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雕;邦国虽安,亟战则人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