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

楚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13
【字号】    
   标签: tags:

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长城远岫分高下,明月寒潮共往还。
贡人梯航通异域,天开图画落尘寰。
老臣巡历瞻形胜,追想高皇创业艰。
——明太祖朱元璋  
  
山海关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当山海之会,故名“山海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令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设山海卫,徐达见这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于第二年十二月筑起了山海卫城。
  
山海关是古代军事要塞,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是燕京(北京)、盛京(沈阳)之间的“锁钥”。同时又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山海关所在的辽西走廊是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塞,山海之间相距不过数公里,峭壁洪涛,束若瓮牖,踞此要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早期古渝关到后来的山海关,这里曾成为数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是明长城东边的起点,长城与大海交接,碧海金沙,天开海岳,山海关巍然耸立。城池平面呈方形,周长四公里,高十四米,厚七米。有城门四座,东门面向关外,叫镇东门;西门对关内,叫迎恩门;南门面海,称望洋门;北门临北疆,称威远门。各门上都筑城楼,城中心建钟鼓楼。

镇东门气魄最大,保存最完整,门上有箭楼,门外有瓮城,箭楼分上下两层,其东、南、北三面共开68个红板箭窗,供作战时射击之用,平时关闭。箭楼檐下高悬巨匾“天下第一关”,由明代书法家肖显所书,每个字有1。6米,雄劲浑厚。
  
城南、城北还分别筑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驻兵防守和储备粮草。关城东面数里外又筑威远城、烽火台、敌台等附属工程,拱卫着主建筑山海关关城,组成了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这是历史上罕见的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起着长城东首要害重镇的作用。
  
山海关作为一座军事重镇,在明代初、中期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势力的侵袭,至明代后期,则主要是防备东北方女真的入侵。山海关的得失,关系到京都北京的安危。明代末年就是由于吴三桂向清军献了山海关,使清军入关,建立了清朝。
  
登上山海关城楼北望,蜿蜓起伏的长城卧于万山重叠之中,气势磅薄。南眺渤海,但见白浪滔天,烟波浩淼,波澜壮阔。长城自山海关城蜿蜒南下,在南海口急骤转折与海岸平行,在距山海关4公里的渤海入海。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俗称“老龙头”。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其入海的部分,就好似这条巨龙在引颈戏水。伸入渤海的这段长城,筑于渤海之滨,卧在燕山支脉松岭高地之上,长600多米,城墙沿海岸线自然弯曲延伸。老龙头上建有澄海楼,是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时,登楼观海、饮酒赋诗之处。
  
山海关据有山海之灵秀,又是一座军事雄关,且名胜古迹荟萃:山海关城东凤凰山顶上的孟姜女庙,演绎着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姜女寻夫”的悲壮故事;塞外明珠一燕塞湖,风景如画;天然岩洞一一悬阳洞,奇窟异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环境清幽的角山和陡险的角山长城。
  
滔滔渤海水,巍巍山海关,经历了多少沧桑,见证着600多年的历史。当后人登临这雄关古塞时,思绪不竟回到那遥远的古战场,竟然也豪情溢满胸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郑国渠虽是人工凿成,却遵循着自然规则,引泾水入洛河,历时两千年,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 京杭大运河也称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深深的影响了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
  • 诸葛八卦村由诸葛亮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于元代中后期营建以来, 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虽岁月迁移,人事代谢,迄今总体格局未有巨变,堪称中国古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绿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 “坎儿”即井穴,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 芍陂——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
  •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灵渠者”。灵渠整个工程由铧咀、大小天平(分水坝)、南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泄水坝)、陡门(船阐)等部分组成。
  • 千年古建筑南安陂有三大特点:选址适当、设计合理、结构完整,整体性强。
  •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由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积聚大量图书,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书院成为历代大儒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的清风峡入口处,矗立着一座古老的书院,它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自唐末五代创办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 故世称“千年学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