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鞠躬礼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139
【字号】    
   标签: tags:

鞠躬即弯身行礼,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礼节形式,起源于中国的商代,是一种对他人表示尊敬的郑重礼节。

据春秋战国时代成书的《仪礼.聘礼》记载:“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参加各种庆典时就要举行鞠躬礼。唐韩愈在〈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中有“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之句,说明到了唐朝以后,鞠躬礼已普遍流行开来。

鞠躬礼既适用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普通的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鞠躬礼分为两种:一种是“三鞠躬”。敬礼之前,应脱帽或摘下围巾,身体肃立,目光平视,身体上部向前下弯约90度,然后恢复原样,如此连续三次。

另一种是“深鞠一躬”(向前下弯约15度~90度),几乎适用于一切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在初次相见的朋友之间、同僚之间、宾主之间、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都可以行鞠躬礼。

施鞠躬礼时,应立正站好,保持身体端正,距离受礼者约二、三步远并面带微笑,双手应在上体前倾时自然下垂平放膝前或体侧,鞠躬后恢复立正姿势,并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

施礼时,动作不能过快,要稳重、端庄,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通常,受礼者应以与施礼者的上体前倾度大致相同的鞠躬还礼;但是,上级或长者还礼时,不必以鞠躬还礼,可以欠身点头或握手答礼。

鞠躬礼是中国的传统礼节,体现着自己的谦恭和对对方的尊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鞠躬礼在东亚国家流行甚广,尤其是在日本、韩国盛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文明是以水治为开端的。从原始先民虔诚的海河崇拜、奇异的神话传说,到先秦诸子以水喻道的洞见,以及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一不浸透着流水的神韵和大道的空灵。
  • 古今中外的无数先贤、学者对“水”的体悟,都和老子的理论大体一致。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据说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学习观察洪水,很有心得。
  • 杨万里,南宋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读书勤奋,博学广闻。他为官清正廉洁,人们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这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君子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提出“君子”,并对其道德内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阐释。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