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寺

【文史】戒台寺 历代佛家帝王礼佛之地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107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9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戒台寺,原名“慧聚寺”,又称“戒坛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戒台寺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伟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清幽秀雅的意境。其戒坛居“全国三大戒坛”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坛”之称。在历史上受到辽、金、元、明、清等朝皇帝的尊崇。其中乾隆皇帝曾4次来到戒台寺。

历经沧桑 历代高僧重建

唐高祖武德五年,此寺名为“慧聚寺”,是当时以戒行见称的智周禅师隐居之地。到了辽代咸雍年间,高僧法均到这里开坛传戒。法均于辽咸雍五年(公元1069年)于寺左创建了一座菩萨戒坛,广度四众,日度数千人,当时不仅辽国管辖下的民众来此,南方宋土之人来此受戒的也很多。

元代此寺高僧是月泉长老。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立碑《大都马鞍山慧聚寺月泉新公长老塔并序》,文中对月泉重新修葺该寺的情况有这样记载“因兹云山改色,钟鼓楼新音,内外雍容,遐迩善末,三五载增修产业,开拓山林,破垣颓屋,无非济楚”。元末,寺内殿堂及戒坛毁于兵燹。

明代宣德年间,司礼太监阮简等以皇帝所赐金币“僦工购材,做正殿奉三世佛,左右列十六大阿罗汉,外做四天王殿,左做迦蓝殿,右做祖师殿,东西有庑,外庑做演论之堂,居僧之斋、庖、库廪,糜不具备,外建三门,环以垣。”这次重修工程,是由知幻大师亲自主掌的,始自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完工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竣工后由司礼太监王振奏请更名,英宗皇帝赐额“万寿禅寺”。

清代此寺著名高僧是紫哲公,从康熙年起住此寺四十余年。清代是戒台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皇帝多次来此进香礼佛。乾隆皇帝曾先后四次来到戒台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3 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戒台寺,即写下了《初至戒台六韵》的诗篇。乾隆皇帝金口玉言,以诗赐名,因而就有了戒台寺之称,并且一直延用至今。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恭亲王出资将罗汉堂、千佛阁及北宫(牡丹院)加以修葺。

戒台寺海拔300多米,向东可眺望北京城,寺院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占地4.4公顷,建筑高峻宏伟,主要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九仙殿、戒坛殿等。正殿是大雄宝殿,其匾额“莲界香林”为乾隆亲笔。寺的西北部是久富盛名的戒坛,高约3米,分三层,释迦牟尼佛坐像在上层的莲花宝座上,坛基由精美的汉白玉雕成。戒坛周围还塑有113个戒神像。

戒坛大殿

戒坛大殿是戒台寺的标志,也是寺内最主要的建筑。戒坛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26米,建筑面积676平方米,共有自然间数25间。殿高20余米,为重檐盝顶与四角攒尖式相结合的木结构建筑。

大殿顶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部分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平台,台上安有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由僧人德秀捐赠的铜质镀金五塔形宝顶,造型浑厚庄严,具有藏传佛教的风格。殿顶上的上下檐之间有风廊环绕,檐角皆挂有风铃,上层为圆形,下层为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大殿的正门上方高悬着一块上写有“选佛场”三个漆金大字的横匾,原匾为民国初年的大总统袁世凯手书。门内的横枋上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树精进幢”的金字横匾,内侧挂有康熙皇帝手书“清戒”二字的匾额。原来楹柱上还有一幅乾隆帝手书“遍洒醍醐成雨露,长留华藏闭山林”的对联,可惜今已不存。

大殿内的戒坛是一座用青石砌筑的高台,全高3.25米,平面呈正方形,台分三层,下大上小,呈品字形。上层有莲花宝座,塑有释迦牟尼佛坐像。每层台均为须弥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云藩草,束腰处雕有佛龛,每个佛龛内均有泥塑彩绘的有戒神。

戒坛是佛教寺院向信徒传授戒律的地方,始建于辽代咸雍五年(公元1069年),为辽代高僧法均在此修建,当时四方僧众多来受戒。

据传说,戒台寺在唐代武德五年初创时,隐居于此的智周禅师便以戒行而著称。到辽代咸雍年间(1065-1074年),高僧法均在此正式创立戒坛,“开坛演戒”以来,更是盛况空前,轰动一时。当时盛传,不论何人,只要到戒台寺听法均和尚“说戒”后,聋哑人都不治而愈,手足拘挛的人会变得“伸屈自如”。为此,前来求戒、听戒的人络绎不绝,一时间成了万人向往的佛教圣地。

天然溶洞

戒台寺的后山为石灰岩构造,在千百年的雨水侵蚀下,形成了许多神秘幽深的天然溶洞,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的造型千奇百怪,美不胜收:“有龙跃、有鱼游、有狮坐,石乳所凝也”。

最著名的是太古洞、观音洞、化阳洞、庞涓洞、孙膑洞。太古、观音洞外有八角形十一层小塔;化阳洞右,直下百米处有一石龟,如浮于波浪之中;庞涓洞极深邃,两壁皆是石乳,并有一眼深井,投以瓦砾,宛转铮铮之声不知所终,传说此井与浑河相通。

这里的部分山洞在古时就曾经过修整,而建成石窟寺,这是当年寺内高僧静修的地方。而这样密集的石窟寺岩洞群,在北京地区也只有戒台寺一处。

戒台以松闻名

戒台寺的古树甚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古松。这些古松经过了千百年磨砺,形成了各种奇特的造形,为历代文人雅士咏赞。明清时期,戒台寺“十大奇松”就已闻名天下,其中最著名的有“九龙松”、“抱塔松”、“活动松”、“自在松”、“卧龙松”。

“九龙松” 在唐武德年间种植,是一棵体形巨大的白皮松,它高达18米,有九条粗壮的树干,犹如九条腾空而起的白龙,守护着戒坛。

“抱塔松”为金代所植,其树干屈曲扭转,紧紧搂抱着一座墓塔。据传,这棵松树原是一条天上的神龙,被玉皇大帝派下来守护辽代高僧法均的墓塔。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龙松怕墓塔被雷电击中,便伸出两个大枝,像人的双臂一样抱住古塔,形成古松抱塔的奇观。

罕见的“活动松”是一棵高达25米的油松,随意拉动它的任何一个个松枝,整棵树的枝叶都会跟着摇动。相传它是元代住持月泉高僧亲手种植的。乾隆皇帝在此留下了一座“题活动松诗”的石碑。传说,清乾隆皇帝每次到戒台寺,都喜欢去摇动活动松,并为这棵奇松起名“活动松”,且先后三次为它题诗。

“自在松”高达25米,也是辽代所植。它矗立在大雄宝殿前,姿态舒展有致,显得逍遥自在。一个大枝向着大殿方向延伸,仿佛是在虔诚地守卫着佛祖。田树藩在其诗作《西山名胜记》中写道:“松名自在任欹斜,随意生来最足夸。世态炎凉浑不管,逍遥自在乐天涯。”诗中以松赞誉无意功名、自由自在的平静心态。

“卧龙松”犹如一条粗壮的巨龙,仿佛欲腾云驾雾而去,它粗干的横长达10米,周长达2.8米,为辽代所植。晚清时,恭亲王奕䜣在戒台寺隐居,所住的牡丹院恰好与“卧龙松”相对。奕䜣时常以卧龙自比,期待再次腾飞。他在石碑上写下“卧龙松”三字,并把它支撑在树干下方。一位高僧看见连连摇头:“这石碑好比斩龙剑,六爷把剑插在自己的肚子上,恐怕是气数将尽。”果然,后来奕䜣虽被召回朝廷,却很快就病逝了。

牡丹园

晚清时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恭亲王奕䜣当年在此居住了十年。牡丹院位于千佛阁北侧,坐北朝南,分内外两重院落,中间以垂花门相连。其建筑风格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与江南园林艺术的巧妙结合,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古朴又有南方园林的秀美。迎门是一座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花坛影壁。因院内种植很多牡丹花,所以人们俗称“牡丹院”。这些牡丹中有百年花龄的各类名贵珍品,如黑牡丹、双色牡丹,这在古代宫廷花园中都不多见。

牡丹园房屋皆有回廊相连,雕梁画栋,文采风流。院子四周,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坛各自成景。因其景色怡人,由古至今,有许多文人豪客,居住于此,修身养性,除恭亲王外还有现代艺术家梅兰芳老先生,也是此间常客。牡丹院也由此闻名,每逢牡丹花期之时,牡丹院也成为了戒台寺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北京向西偏南40多公里处的山峦之中,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古刹——潭柘寺。在寺外的一片塔林中,有一座藏式古塔尤其引人注目,那就是座落在下塔院之外的“虎塔”。
  • 戒台寺又称“戒坛寺”,位于距京城35公里,门头沟区马鞍山麓上。这座建于唐代的古寺,以拥有中国寺院中最大的戒台(寺院中传授戒律的地方)而闻名,同泉州开元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为“中国三大戒坛”,寺院规模宏大。 文化旅游
  •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原名悯忠寺,始建于唐代,历经辽、金、元、明、清数代, 至今一千三百多年。清雍正时重修并改名为法源寺。 古寺
  • 北京的卧佛寺,位于西山余脉寿安山下,是一座著名的古刹,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七世纪,即唐代贞观年间,卧佛寺始建,最初名为兜率寺。当时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但现在已不存。
  • 素有“京都第一寺”之称的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潭柘山的宝珠峰的南麓,距阜成门41公里,周围由九座高大的、宛如巨龙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着,环境雅致,风景优美。它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
  • (shown)虎感念恩师慈悲救度,竟卧在因亮法师墓前泣血而亡。寺众僧感其诚,经方丈特许,在下塔院旁建造了一座“虎塔”。
  • 戒台寺,位于北京门头沟的马鞍山麓,原名“慧聚寺”,又称“戒坛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 北京最早的一座寺庙,是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的潭柘寺。因为年代久远,因此先后有“嘉福寺”、“龙泉寺”、“大万寿寺”以及康熙皇帝所赐的“岫云寺”等寺名,但民间从古至今只称其为“潭柘寺”。
  • 谁建造了北美魔鬼塔,它真是外星人的基地?《山海经》中的通天神树真的存在,三星堆里挖到宝?
  • 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福建甘露寺一根柱子支撑一个建筑群?恒山悬空寺有够“玄”,“三教合一”有何内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