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

【文史】青出于蓝 小蓼大美治家又治国

作者:允嘉徽
唐代柳宗元咏:“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15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仲秋时节的蓼花,俨然是“数大便是美”的一种代言。水边上蓼花遍结小珠穗,花无香味却芳艳灼灼,蓼这种野草花在中国文化中非常盛名。“江天淡淡江水平,江岸有花红作穗”、“灼灼有芳艳,本生江汉滨,临风轻笑久,隔浦淡妆新”都是宋代明臣梅尧臣对蓼花的赞美。

唐代柳宗元也吟咏“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为什么小小一蓼1能吸引代代华夏子民的青睐?只因它的“灼灼芳艳”?只因它“数大之美”吗?到底蓼草还有什么美妙精彩之处呢?

早在古代,人们就注意到蓼这种野草花了,蓼带有辛味,《说文解字》解释蓼是辛菜,古人说它是辛苦之菜。蓼的用途广大,既可观赏,又可以食用,能作染料,还可以入药。有句成语说“青出于蓝”就是因它而生,衍生了华夏文明智慧的人生哲学。

蓼的用途广大,既可观赏,又可以食用,能作染料,还可以入药。 (pixabay)

周代的蓼食谱 “实蓼”法

南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作了《本草经集注》,说蓼类采作食物的有三种,一是青蓼,人家中常有,一是紫蓼,形相似呈紫色;一是香蓼,香而不甚苦、好吃。古人诗中所称“荭草”是马蓼的一种,叶大有黑点,也叫茏古。

《礼记.内则》记载周代饮食中脍菜的作法,秋天时要用蓼:“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蓼也被掺在羹中。还有一种作法叫做“实蓼”,是把蓼放在鸡、鳖、鱼、猪的腹中再缝合起来;食材外部并佐以肉酱、鱼卵酱来烹煮。这样“入味”的料理功夫,善用了蓼和不同食材的相和性,发挥了美食美味相加乘的效果,应早登现代选馔美食榜了。

古人说蓼花真是好花草“尝胆如啖蔗,食蓼犹膳御,仰首但有天,志节久愈着”(元代郝经《甲子岁后园野蓼》),把蓼的好处,从食用层面贯穿精神层次,说到深处了。说“尝胆如啖蔗”就是说“吃苦当作补”,这也是一种从蓼的性质衍生的人生哲理。

青出于蓝 敦学励行

蓼蓝叶子是提炼靛青(靛蓝)染料的天然来源。据《本草纲目》记载,蓼蓝又称蓝叶汁,叶子出蓝汁,就是染料。靛青从古到今,都是天然染料的重要来源,在世界不同地方也形成了“蓝染”的着衣文明。

靛青是从蓼蓝提炼出来的,颜色比蓼蓝更深。荀子取法了这个自然的例子,放在《荀子.劝学》篇开章明义第一句话,勉励人学习要精进不停,并且参照所学以自省,以使行为无过: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后人把“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转义了,用来比喻弟子胜于老师,或后辈优于前辈。)

在荀子的智慧天地里,蓼成了粹炼人生德行与智识的参省座标;不仅劝学还砥砺人精进明智内省,以在天地间修出好品行,避免自己无知铸过招来祸殃。

蓼菜成行 治家也治国

蓼蔡成行,治家又治国(pixabay)

蓼的茎不高,不及人的肩部,成长快速、盛盛茂茂。古代有“蓼菜成行”这句成语,说行行蓼菜是家庭炊煮小事,只能治家计不能治国事:“蓼菜成行,甂瓯有堤,量粟而舂,数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国。”(语出《淮南子》)。不过蓼这种辛苦之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复国的大作用。

《幼学琼林》简录了战国时代的这页历史:“越王尝蓼,必欲复吴之仇。”

《史记》记载,越王勾践(也作句践)在对吴之战失败后,表是臣服于吴,愿意当吴王的奴仆。一番卑辞厚礼的作为下,勾践得以返回归越。他日夜心念报仇但又知道短时内无法达到,就决心采用苦身劳心的方法,夜以继日磨炼自己,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不忘复国。这时候,蓼草这种辛苦草就上了用场了。

《幼学琼林》说他“尝蓼”,《吴越春秋》说他想睡、眼睛合上,就用蓼叶加以克服2;脚寒就用水浸泡;寒天里常常抱冰,炎热夏日还握火;悬胆在门户上,出入都要尝苦、不绝于口。他就这样日夜不息愁心苦志,感动了臣下,矢志共复国仇。勾践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对国人缓刑薄罚,减轻税赋,使得越国人民殷富起来,人人都有为国带甲上战场的勇气。经过了二十二年的愁心苦志,生聚教训,勾践终于达到了雪耻称霸的大愿。

可以见到,同样是小小的蓼草,可以治家,也可以用以发愤而治国,就看人的智慧和悟性如何为用。蓼草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上都起到了大效用,看官们是否也悟到“不可貌相”的道理?

秋风里、群芳歇,小小蓼花、弥布汀洲水乡,袅袅随风飞扬。 (pixabay)

秋风里、群芳歇,小小蓼花、弥布汀洲水乡,袅袅随风飞扬;一片水荭,耐得清霜落寒,不向秋风白头!一身处处藏妙用,蓼花点点醉清秋!

~参注~

注1:蓼颣之下种类不少,春长苗、夏茂盛、秋天花开,在湿地、水边常能看到它的花影,烂熳又可爱。蓼草成长快速,高仅六十至九十公分,五、六月开花成穗,花细小红白,细小如珠,花珠成串而显眼,也有水荭花、荭草的名称。《本草·释名》说蓼类“性飞扬”,“翏”表示高飞的样貌。马蓼的叶子上有黑迹,如墨点记,因而方士呼为墨记草。

注2:蓼是药材,陶景弘《本草经集注》说蓼:“味咸、微寒、无毒。主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

(点阅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茉莉原产于印度,可以说在中国之土成名,“南方第一花”称颂茉莉,茉莉“没利”通佛理去利益之心。茉莉花几千年来一香妙用无穷……
  • 玉簪晶润莹洁,环绕这分高雅的,有仙女遗落头簪的美丽传说,有农妇不舍故旧的追逝之痛,还有王妃“玉簪搔头”的风趣典故。
  • 故楸(音同秋)谓之秋,楸就是秋天的代言。立秋剪楸叶,给你浓浓诗情秋意;望长楸念乡国,楸牵绊人深深的乡梓情。如果你知道楸就是“梓”,你就会发现华夏子民和楸的联系,没有一日或断。
  • 秋天到了,那深深的记忆中“梧桐”的影像飒然对了焦,清晰起来。古人说一叶知秋、鸾凤非梧桐不栖、梧桐生于朝阳、桐叶封弟、梧桐相待老……那些典故、那些情意,千载同瞬息,穿梭华夏文采,梧桐娓娓道来。
  • 孟秋七月也称“兰月”。人们常听说“春兰秋桂长飘香”,为什么把秋天七月称作“兰月”呢?秋兰之香价如琼瑶,“猗猗秋兰……厥美弥嘉”;“采兰”比喻人求得珍异而归,为何而采?因为心中系念父母亲,想要把好东西带给父母。“盂兰盆”会,是以大功德报今世和七世父母的恩惠……都是“兰月”的兰香。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仲秋白露沁肌,自古以来蒹葭挺立在那秋水漫回处,《诗经》说……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含意深厚。蒹葭是厚生资源,一身尽是妙用。历史有不少感人的“出蒹葭之中”高洁的人生故事!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