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古典舞,还是体操?

神韵舞蹈演员介绍拉筋砖的妙用。(神韵艺术团官网)
font print 人气: 493
【字号】    
   标签: tags: ,

神韵演出中演员们身轻如燕的功夫使人印象深刻,在接受访问时经常听见诸如“他们的技巧如杂技般高超”或是“演员的软度让我想到了体操运动员”的评论。人们以为这些动作皆来自体操或杂技,其实不然,它们全都来自于中国古典舞,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典舞的技巧中,翻腾类动作是舞蹈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借鉴了许多武术和京剧的技巧。因为难度很高,练习的时候会用垫子、毯子作为防护,故名为“毯子功”。

                                       (神韵艺术团官网)

国际赛事

在最早的体操赛事中人们对这些精彩的翻腾其实闻所未闻。1896年第一次奥运的体操竞赛中出现的项目只有鞍马、跳马、吊环、单杠和爬绳;到了1928年,首次女子竞技体操的时候只有团体操、爬绳和高低杠。在往后几十年中的艺术体操、平衡木和高低杠等项目中,主要以芭蕾和有氧运动的韵律和动作为主。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97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派出大量选手参加国际赛事,这些高难度的翻腾才开始被世界瞩目。渐渐地这些技巧被加进了以地面体操为主的项目中,并且广受欢迎。此后又为杂技、啦啦队和现代芭蕾所采用。

形与神

作为世界上最完整且最古老的舞种之一,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动作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翻腾、跳跃、翻身、转和控制,经常作为突出情感的表现,使舞蹈的本身更有诠释力,更加带动人心。体操竞技(除艺术体操外)则着重于技巧的完成度,并以达到技术要求为主。

当然,中国古典舞亦要求技巧的完成精准而完美,却不仅止步于此。古典舞中讲求起于心,真正带动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是舞蹈中囊括的身韵、身法、情感和精神。上至翻腾跳跃,下至举手投足,皆有其内蕴,并融合于整体的舞蹈之中。

下面介绍一些来自古典舞但能在今天的体操竞技中见到的技巧(包括但不仅限于):前空翻、后提、转体360、踺子、蛮子、前挺、拉拉提、前桥、双飞燕、紫金冠跳、旋子、变身双飞燕、搬腿转、吊腰、背转。

以上都是经常出现在神韵演出当中的技巧,是否觉得今天学到了新的知识呢?也许下次您在体操竞技中看到相同的技巧,您就可以说:“啊!这些高难度的翻腾使我想到了中国古典舞!”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神韵艺术团网站

(神韵网站授权转载,版权归神韵艺术团所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七届新唐人电视台全世界中国古典舞大赛在10月19日下午7时15分公布复赛名单,共有53名选手进入半决赛。(戴兵/大纪元)
    经过一天的初赛角逐,第七届新唐人电视台全世界中国古典舞大赛在10月19日下午7时15分公布复赛名单,共有53名选手进入半决赛。复赛选手们说,中国古典舞背后的内涵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爱上了跳舞并不畏艰苦坚持了下来。
  • 随着14名历届金奖选手的精彩表演落幕,观众们终于盼来了高潮时刻。10月21日晚间19点,在纽约曼哈顿翠贝卡表演艺术中心,主持人开始宣布第七届全世界中国古典舞大赛的获奖名单。经过近4个小时的决赛,评委会从少年及青年男女共四组36名选手中,评选出7名金奖,8名银奖,14名铜奖及7名优秀表演奖。
  • 2016年10月21日,新唐人第七届“全世界中国古典舞大赛”获奖名单揭晓, 8名银奖。(戴兵/大纪元)
  • 美国飞天大学最近获得授予中国古典舞艺术硕士(MFA)和音乐表演硕士的权利。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是艺术领域的最高学位。飞天大学是美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中国古典舞艺术领域可授予此学位的大学。
  • 由新唐人电视台主办的2021年第九届“全世界中国古典舞大赛”计划于今年九月举行。亚太地区的初赛将于六月在台湾进行;其它地区的初赛以及复赛和决赛场地仍将设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目前比赛的报名工作已经开始。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 《可爱的牧羊女》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创作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才华。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样式,加入通俗的曲调,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及其语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交汇点上谱写了一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类型歌剧──后来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 就像学习西方经典一样,东方的传统戏曲也值得我们认识。“你会唱一段昆曲,你就懂得欣赏《游园惊梦》,你会唱一段《苏三起解》你就会爱上《四郎探母》。”陈金次说:“我们从小不让小朋友喝茶,他长大后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传统文化式微的主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