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普桑特展报导

《普桑与神》Nicolas Poussin(上)

作者:周怡秀
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自画像,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长期以来,十七世纪的法国绘画大师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一直被视是一位“哲学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总是蕴涵深刻的思想,深深吸引着崇尚心灵智慧的观众。普桑也是个严格自律的人,他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其道德坚持,而他自由的想像力又能和他的画艺相得益彰。四个世纪以来,美术史学家都认同这位法国画家具有强大的精神性,但是如何形容他在作品中的灵魂特质,则众说纷纭。这位庄重朴实的古典画家,也是伟大的基督教诗人;是圣奥古斯汀的虔诚读者,又是能够跳脱教条的自由思想家。对一般的观众而言,底蕴如此丰厚的普桑不免高深莫测。2015年巴黎卢浮宫的特展“普桑与神”正好为观众揭开普桑艺术的面纱,在呈现作品的同时深入诠释作品,特别是让社会大众认识普桑艺术最动人的面貌,即他的“神圣(宗教)绘画”。

此次展览汇集绘画和素描等,集合起来分为七个段落﹕普桑与罗马天主教会、圣家族、基督教友的情义、命运与天意、基督与摩西的形象、神圣风景画的问题。

普桑1594年生于巴黎──鲁昂之间的雷安德里(Les Andelys),年轻时即受到罗马天主教提倡的艺术观点吸引,在1624年移居罗马,在当地学习、工作,在1620年代晚期已获得成果。1640年,名声远播的普桑被法国首相李希留召回到巴黎,成为路易十三的首席画家。然而他的优渥的地位却引起其他艺术家的忌妒与敌意。普桑对这些矛盾和钩心斗角感到厌烦,决定离开权力是非圈,回到罗马按自己的节奏与自由意志,创作出自己独具诗意与哲思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宗教题材占一半以上,1665年死于罗马,葬在圣罗伦佐.路齐拿教堂。

展览以一幅普桑的自画像作为开始。

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自画像,1650年,油画,高98,宽74公分,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1650年5月29日,普桑将一幅自画像展示在巴黎的朋友湘特路(Paul Fréart de Chantelou)眼前。画中人身穿黑袍,神情严肃,以坚毅的眼神凝视观者。他手里握着一本素描簿,似在提示素描在美术上的重要性。右手小指上,戴着一只金字塔型的黑色钻戒,象征着忠贞与永恒不变(constance)。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中的一位侧面女性人物:她冠冕上镶嵌的不是宝石,而是一只眼睛——这个不寻常的元素点出了绘画的视觉属性,也用来比喻洞察事物的慧眼;女神则象征绘画的“神性”,意指绘画来自神启。普桑似在以此明志,自我定义为一位具有思想、使命感与意志力的画家兼哲学家。

绘画与性灵

“哲学画家”普桑深受文学滋养,对于他所描绘的诗文内容特别具有敏锐的感受。他经常从奥维德(Ovide)的《变形记》(Métamorphoses)中寻找主题,对于古代的传说与美德深深着迷。然而普桑不只画熟睡的山林仙女或古代伟大史诗,他也绘制如《七圣礼》(Les sept sacrements)这样的宗教题材。然而,信仰却是普桑作品中最被忽略的一方面。事实上宗教作品占了普桑艺术最动人的一部分,也体现出画家个人对“神”的沉思和领悟。普桑也是唯一能以诗意将传统中“神圣”与“凡俗”二者调和的艺术家——他在圣经题材中融入古代的象征符号与寓言,又以基督教的内涵润饰、丰富了世俗题材,形成了一种原创的艺术综合体。

普桑与罗马天主教

罗马天主教廷于特伦会议后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在艺术方面也祭出一套标准和要求,使艺术自此成为对抗新教威胁、争取人心的工具。相对于新教视宗教绘画与雕刻为“偶像崇拜”,天主教廷更鼓励艺术家们创作出生动、效果强烈的神圣景象,以期感动信徒,使他们感到神的真实存在,特别是呈现狂喜(extase)、神秘体验、神迹等超常题材。于是普桑在这波反宗教改革潮流的影响下,创作了如1650年的《圣母升天》(L’assomption de la Vierge)、1657年作的《罗马的圣法兰苏瓦显现》(L’apparition de Sainte Françoise Romaine)等。(画中罗马保护者圣法兰苏瓦,两手抓住瘟神射出来的的箭,遏止了疫情。而后方被驱逐的瘟神还带走了几个最后的牺牲者。)但是,普桑仍然与教廷官方艺术家们保持了距离而走个人路线,不仅在题材选择上,处理方式上亦然。他的艺术中,神的显现较为“抽象”,多以暗示性手法呈现。

普桑《圣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1650年,高57,宽60公分,卢浮宫藏,是普桑最有名的宗教作品之一。(公有领域)
普桑《罗马的圣法兰苏瓦显现》Saint Frances Announcing the End of the Plague in Rome,1657年,高120,宽101公分,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祭坛画大师

普桑虽然以画架油画闻名,但是他也为重要的场所的主祭坛画了不少祭坛画,比如从朴实的巴黎St. Germain l’Auxerrois教堂内的圣丹尼礼拜堂,到华丽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圣伊拉斯莫斯礼拜堂的祭坛画。画展中展出1620年至1641年创作的六幅祭坛画。对于他的近二百五十幅作品而言,数量不多,但它们都是位于最重要或意义非凡的地点,像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圣日耳曼昂雷城堡内的家礼拜堂,和巴黎的耶稣会士(Noviciale des Jesuites)教堂等等。

如1641年完成的《圣方济‧沙勿略的奇迹》(Le Miracle de Saint. François Xavier)就是为耶稣会教堂创作的,它是普桑绘制的最大的祭坛画。画面表现一个日本女子被前往传道的耶稣会修士圣方济‧沙勿略和医生阿尔梅达(Luís de Almeida)救活的盛事。画面上方表现耶稣从神性荣耀中显现出的光辉伟大形象,效果震撼。

普桑《圣方济‧沙勿略的奇迹》Le Miracle de saint François-Xavier ou Saint François-Xavier rappelant à la vie la fille d’un habitant de Cangoxima au Japon,1641年,高444,宽234公分,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圣伊拉斯摩斯的殉道》(Le Matyre de Saint Erasme)绘于1628年,是普桑为装饰圣彼得大教堂的伊拉斯摩斯礼拜堂而绘制的祭坛画,也是他在罗马的第一幅公众作品。画面描写伊拉斯摩斯主教因为拒绝敬拜罗马神像而遭开膛极刑(注一)。倾向古典的普桑将原本激烈残暴的场面以内敛手法处理,如前景受刑的圣者在痛苦中仍保持了平静和尊严,明亮的色调也淡化了血腥与残酷。上方的小天使带着象征荣耀与胜利的花环与棕榈叶前来迎接,意指天国属于为真理、正义而受迫害的坚定信徒,这是符合罗马教会艺术宗旨的作品。

普桑《圣伊拉斯摩斯的殉道》 The Martyrdom of St Erasmus,1628年,高322,宽189公分,罗马梵蒂冈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圣餐仪式的建立》(L’Institution d’Eucharitie)则是1641年普桑为圣日耳曼昂雷城堡王家礼拜堂所绘﹕描写耶稣在最后一次和门徒共进晚餐时,预告了自己将受难,并将象征自己的血与肉的酒与面包在敬神后分给门徒,以自己的牺牲与门徒立约,要求他们传播福音,救度更多的人。

普桑《圣餐仪式的建立》The Institution of the Eucharist,1641年,高325,宽250公分,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圣家族

《圣家族》或《圣母子》题材,像是普桑一生的使命与奉献一般,不断重复创作并更新它的面貌。这系列的作品共同的特征是﹕非叙事性的画面、静态庄严的人物组合,呈现出超越时间的永恒美感。作品就像音乐般一系列人物组合与场景设计的变奏曲。普桑在构思画面时,常常用许多小蜡人置于一个盒子内,投射光线,每次移动位置,改变视角、姿态,认真从这些变化中学习总结光线的效果,这种方法帮助他抓到整体的和谐感与颜色对比关系。

《阶梯上的圣家族》(La Sainte Famille)是这系列中最受好评的一幅,圣母抱着耶稣幼童,而小施洗约翰正将一枚象征原罪的苹果递给耶稣,救赎的涵义十分明确。圣伊丽莎白在左边守着施洗约翰,右侧背景阴影中,正在记录的圣约瑟陷入沉思。这幅是均衡完美的古典主义作品,增减一分都可能损及整体的谐和与平衡。(待续)

普桑《阶梯上的圣家族》(The Holy Family on the Steps),1648年,高69,宽98公分,华盛顿国家画廊收藏。(公有领域)

注释:

注一:左方老者手指着异教神像是海克利斯,间接说明了惨剧发生在崇拜大力士赫拉克利斯(又译海克利斯)的罗马暴君马克西米安统治时期。

(主要参考:卢浮宫《普桑与神》画展 馆方画册)

——转载自《艺谈ARTIUM》https://artium.co/zh-hant/node/7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点阅【《普桑与神》Nicolas Poussin】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汉斯‧霍尔班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市(Augsburg),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方的画家与版画家。他被公认为十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人物肖像画家之一,除了肖像画之外,他的作品还包含宗教画、警世内容的版画等等。特别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画用于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画,在传播新教思潮的时代里,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宝藏之一是位于帕多瓦(Padua)的斯克罗维尼小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么让小小的斯克罗维尼神妙不凡,且意义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画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座右铭,作为灵感之源的提醒:“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创造动物》这幅画是向两位大师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动态地描绘了神体,并满怀愉悦地赞美自然界。此画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国作家史丹利‧霍洛维茨(Stanley Horowitz)写道:“冬天就像蚀刻版画,春天是水彩画,夏天像油画,而秋天是综合四季的马赛克(镶嵌画)。”几世纪以来,诗人与作家用笔歌颂四季,而画家用色彩使之流传千古。
  • 聚会宴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古希腊,有一种称为“会饮”(symposium)的特殊宴会,是当时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后,宴饮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十分盛行,并以不同的形式传承至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