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元宵节俗:一颗元宵汤圆承载的历史超乎想像

作者:容乃加
元宵节吃的汤圆称“元宵”,传承的历史有多远了?(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249
【字号】    
   标签: tags: , , ,

过元宵节能不想起吃“元宵”?!为何汤圆叫“元宵”?吃着“元宵”的同时,也让我们来探索一下这个美味的节俗起源,从中可以发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即使这一颗小小汤圆承载的历史都超乎后人的想像呢!

清人在元宵节吃“元宵”,君民同庆。乾隆帝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的诗,歌咏元宵嘉节浮圆子庆团𪢮的气氛:

美擅团𪢮节   名传灯月筵
清风同说饼   嘉夜煮浮圆
——乾隆帝《元宵煮浮圆子》

原来“元宵”就是汤圆,也称圆子、汤团。乾隆帝还有一首《元宵联句》,在题注上说明了“元宵”之名的来历,他说:“浮圆子,都人(北京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就是说北京人家在元宵节煮圆子来吃,于是就把圆子(汤圆)叫成“元宵”了。

那么这种叫法在大陆南北有差异吗?只有北方才叫汤圆为“元宵”吗?

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公元1869—1928年)的《清稗类钞》说,中国北方人称汤圆为“元宵”,是上元之夕,即元宵节必食的食物,而在平日里也是很普遍的食物。同时代的台湾府人连横,在他的书《雅言》中记载,上元日的“元宵”是“供祭之物”。由此可见在清代时的中国大陆,地方不分南北,都把汤圆称为“元宵”了。“元宵”是元宵节的节食、供祭的祭品。

“元宵”是元宵节的节食、供祭的祭品。地方不分南北,都把汤圆称为“元宵”。(Sutterstock)

我们再往上回溯,发现南宋时就有“元宵煮圆子”的节俗;“元宵”的称号和元宵节联名,元宵的美味与元宵节的欢乐携手,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南宋丞相周必大(绍兴二十一年进士)说:“后人因元宵煮圆子,因呼圆子为‘元宵’。”(《平园续稿》)由此看来,在南宋之前,人们就因在元宵节煮圆子,因此就把圆子称为“元宵”了。

那么追溯元宵或圆子、汤圆的源头,可以溯源到何时呢?

在宋、唐以及更早的晋朝时代,汤圆有别的名称,普遍叫牢丸、牢九。苏轼诗中曾经提到“牢九”,说这是一种古代的美味:“岂惟牢九荐古味,要使真一流仙浆。”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中提到“笼上牢丸,汤中牢丸。”说出了汤圆可蒸食和汤食的作法。晋朝人束晳作《饼赋》说牢丸是四季皆宜的美食,美味冠军:“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初学记》卷二六引用)清代俞正燮解释:“牢丸之为物,必是汤团。宋以来多作牢九。”说出牢丸、牢九是同一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其实就是汤圆。(《癸巳存稿‧牢丸》)

由上可见,汤圆以“牢丸”之名上跨宋、唐、晋等朝代,把汤圆的历史又上推了八百多年。然而汤圆古味的起源还不仅止于晋。我们来看一下南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说是“汤官寻旧味”,这是指汤圆的历史可上溯到汉代之前。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周必大诗中说的“汤官”是谁?汤官掌什么古味?汤官是汉宫少府中掌管供膳的官员,专责制作、提供饼饵(糕饼)和果干等美食。(《前汉‧百官表》、《通典》、《汉书》)

元宵的汤圆与汉朝汤官提供的“饼饵”有共同的美味。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吟:“饼饵连春日,歌呼近上元。”侧面说明了在宋代时,饼饵是上元,即元宵节的节食,即圆子。那么,饼饵是怎样的滋味呢?

汉代时,饼饵是用面粉和米粉作成的糕饼食品。颜师古注(《急就章》)说饼饵:“溲(*用水调和)面而蒸熟之则为饼……溲米而蒸之则为饵”。汤圆就是“饵”的一种,屑米成米屑、米粉,再和水做成团。“饵”是总称,其中各品类不一定是圆形的。汉代宫中食“饵”也是在元宵节前后,见《西京杂记》记载:“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

从文献中可以找到“饵”这种美味,饵在华夏文化中的出现早于汉代正月上辰时食用的蓬饵。

《周礼》中记载,饵是选用来祭祀天地神明的珍羞上馔,放在笾中祭祀,也是宴飨贵宾的美馔。《周礼‧天官‧笾人》云:“羞笾之实,糗饵、粉糍。”那时叫“糗饵”,是以黏性强的米做成的蒸点。

元宵是屑米为粉屑而做成的美味食物。(龚安妮/大纪元)

糗饵在米原料之外又加上红枣、红豆等等各色豆子增加美味的甜点,见《玉烛宝典》干宝注:“糗饵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从现在的经验来体会的话,糗饵和“元宵”的材料和滋味是一路的。在演变过程中,元宵从蒸圆子变成浮圆子的变化可能是发生在唐宋之间(上述唐朝酒食中同时有蒸牢丸、煮牢丸),周必大诗中所说的“灶婢诧新功”,所反映的也可能是这种料理方法的变化。

一路往上追溯“元宵”的起源,发现元宵的历史之悠久,真令人大开眼界了,这也映了中华节俗文物与历史长河相伴共行的特色,从而成了代代人相系的文化系带之一。

人们的生命深处中总是记忆着“妈妈的味道”,而民族文化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共同的美味键连,“元宵”圆子这一味正反映了这个特色。“元宵”美馔在祭祀中献给神明,圆圆满满的汤圆象征元宵节团𪢮美好的愿景与破云而出的希望,而人们这一切的希望则来自于走上神指示的善道,来自于神实证了善恶有报的天道。@*#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