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北竿─闽东人文风情之旅

岳千梅 撰文 /丫雪 、岳千梅 摄影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

北竿旧称长岐岛,是马祖的第二大岛,面积约9平方公里,人口约1,900人。壁山是马祖的第一高山,山上碉堡林立是防御核心。位于壁山南麓的碧园,是为纪念捐躯国军而兴建的园区,现为官兵休闲的植物园区。

马祖人十分虔诚信神,拜的神明除了妈祖林默娘外,尚有白马尊王、五灵公、陈将军、杨公八使等。信神拜佛尤以位于壁山北面山谷下的桥仔村最盛行,桥仔村是马祖列岛最古老传统渔村。曾经繁荣过,人多盖的庙也多,随着时空变迁人口外移而没落,如今的桥仔村是庙比人多,庙宇有八间,户数只有五户,大大小小的神明加起来100多尊,而人口却仅有20多人,成了神像比人多的村落。

 

 

 

马祖的传统庙宇和闽南庙宇不同的地方是其格局简单,仅有一扇门,左右两边各一扇窗户,外观大多采用鲜艳的色彩。尤以桥仔村颜色鲜明、墙檐夸大、幅度弯曲的“封火山墙”庙宇建筑更是具特色,它的功能在于当火灾发生时,可以阻止火势的蔓延。

 

 

 

位于芹山与壁山之间的芹壁村,是马祖保存最完整的闽东聚落。现在的芹壁村居民不到十户,多数房屋系由县政府收购、整建,规划民宿、咖啡馆、摆设文物开放参观成为马祖旅游必要的观光景点。

 

 

 

走进古朴建筑的芹壁村,除了花冈石古厝让人为之惊奇外,外墙上遗留当年的“杀朱拔毛”、“消灭朱毛汉奸”、“解救大陆同胞”、“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反攻大陆”“蒋总统万岁”等各种反共抗战标语。对于新世代的人而言,或许会觉得好笑甚至是荒谬落伍,但这确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道尽当年此地纯朴居民处在两岸政治纷争的无奈。

 

 

 

芹壁村的石头屋除了以外型来区分是否为大户人家外,外墙的人字砌和丁字砌工法也是另一个观察重点,就连外墙上出水口的鱼形设计,也是商家、一般人家、大户人家各有不同。

村内最壮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一栋屋顶刻有石狮的花岗岩印章屋,因屋主是海盗故又称海盗屋。海盗屋占据居高临下的绝佳地理位置,屋后每栋房子都有地道相连通。沿着阶梯往上走,可看到屋顶上的瓦片以石块镇压住,主要是防止强劲的北风将屋顶掀走。

 

 

 

看着这些斑驳老旧的石壁、当年的精神标语,在军方逐渐淡出马祖之际,这样奋斗的精神,依旧令人缅怀过往历史岁月。在后方安逸的人民,真得感恩他人的血汗付出,才有今日幸福的果实。@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芹壁村已经成为旅游台湾马祖北竿的最有力借口,闽东石砌屋气势磅礡地占据山边一角、面向大海,远远就瞧见它迷人的气质。
  • 因大陆方面近期开始严查沿海未合法报关物品,导致以两岸货运为主的马祖北竿白沙港海运业者运量大幅萎缩,业者生计大受影响。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博物馆研究古董盒子并不是看里面是不是还装有原来的东西或已空无一物。学术上打开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质、形状、功能和美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观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们观赏,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纪时,马赛克创作是主流,而湿壁画则被视为穷人的马赛克。在罗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圣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马赛克作品,描绘的全部都是圣母玛利亚以及对卡瓦利尼影响深远的古典设计,这些是他职涯早期极力复兴的艺术形式。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是一项复兴希腊古典戏剧的实验。到了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吸引全欧洲观众的艺术奇观。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精髓,并预示了其400年后的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