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命力 】我为锡而生 锡为我而再生

——专访锡艺大师陈万能
文/子嫣 摄影/祝家琦
font print 人气: 38
【字号】    
   标签: tags:

鹿港是闻名台湾的观光小镇,一到假日就游人如织,初来乍到的观光客,手拿着旅游手册,穿梭在迂回转折的小巷中寻宝,旅游地图上除了标示名胜古迹外,也记载了一些古色古香的手工艺品店。艺品、古迹两相辉映,把古风小镇妆点得鲜明跃动起来,呈现出有别于昔日万商云集的景象。

锡艺创作——老鼠抱蛋

惜锡相关 万能锡铺

“万能锡铺”也是其中一家著名手工艺品店,因锡艺精湛而名闻遐迩,店主陈万能曾经于1988年获得台湾教育部颁发的“薪传奖”,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店中摆的不只制作精美的传统“锡器”,更有他的独门绝技的“锡艺”创作品。

陈万能说:“获得薪传奖是工艺家无比的殊荣,这是政府的德政,用具体的奖项来鼓励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特殊贡献的人,是一种很大的精神鼓励 。”陈万能得到薪传奖时已经47岁。他一步一脚印,经过二十余年勤奋不懈的努力,才得以拥抱薪传奖,这是肯定、鼓励与责任。

陈万能之于锡,既是如胶似漆,又彷如“惜锡相关”。“我为锡而生,锡为我而再生”,陈万能以此为傲、如是印证,对锡器的专注热忱,让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实践完成。陈万能肯定的表示,如果他廿几岁的时候,没有从事这个行业,没有从传统的东西把它创新,现在的媒体已经没有锡艺可以探访了。

陈万能工作中

陈万能说的毫不夸张,为了要采访锡艺大师,笔者在行前先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竟然遍寻不着,最后发现有一个录影带里有锡业,那个录影带记录的是──“失落的行业”。可见,陈万能的锡艺创作史,俨然代表着台湾近代锡业的发展史,更是一部鹿港兴衰史的缩影。

锡艺故事 细说从头

锡业历经商贸云集、繁荣鼎盛的清末时期,却因公元1895-1945日本占据台湾,在日本的殖民政策下,禁绝台湾人民使用任何中国的传统文物。源自中国的锡器转眼间变成无人闻问的文物。

陈万能说:“日本统治五十年,在他们皇民化的政策下,所谓的厅头改善,就是中国文化的东西,都不可以摆设,如果摆设出来被警察抓到会罚钱。”

传承自中国的鹿港锡工艺,至此几遭灭顶;直至日军战败撤退以后,又经历了长达一、二十年的百业萧条、民生凋零的年代,鹿港失去昔日的风华,锡器也几乎沈寂在时代的洪流里。

就这样承继祖先三代以锡工为业的陈万能,面对锡业的没落,也不得不改行,另觅求生之道。

陈万能说:“这时‘鹿港查埔’──就是鹿港苦力(出卖劳力的人),只好出外谋生了。我14 岁跟父亲学习制作锡器时,是锡业最没落、最没有人买的时代,人家都拿出来卖,我们做的怎么可能有人买,当然我要改行了,改行做印刷啦。”陈万能表示从那些靠收“破铜旧锡(台语)”为生的小贩,就可以反应那个时代背景啦。

两对烛台 人生转折

改行不到几年,陈万能实在无法忘怀于锡业,于是回过头来,尝试将传统的烛台与灯具加以创新,积极创作了两对既兼顾礼制规矩,又别具新意的锡器,试图为自己找出一条生路,也为锡器寻找一线生机。陈万能带着新的作品,以破釜沈舟的决心,只身前往台北。

陈万能说:“我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十九岁母亲也过世了;廿四岁的那一年我创新了一对灯具,一个朋友为我介绍了一家台北的祭祀灯具店,建议我拿去卖卖看;那个时候要去台北,我只有买单程的车票的钱,没钱买回程车票,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那两对灯上面。”

他接着说:“结果到了台北以后,我眼泪都快掉出来,那个老板连看都不看我的灯具一眼,他一直示意要我走。最后禁不起我一再的要求,勉为其难的同意要看一下,他还附带的说:‘好吧!冲着我那个鹿港朋友的面子,我就看看吧!看完后你可得赶快离开!我很忙呢!’结果,打开之后,他就愣了一下,半天不讲话,仔细的看了我的作品,后来,他两对都买去了。”

陈万能说:“当时他一定要跟我买,我才能回去(因为没有钱买回家的火车票),那时心想他只要有一点点兴趣,再便宜我都要把灯卖给他,结果他连价钱都没杀就全买了,所以说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转捩点。让我的内心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创新的重要。我的心里同时生起一个很强烈的使命感,我一定要把这种工艺发扬光大。”

凡事起头难,陈万能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他深深的体会到锡艺并非不可为,要创新才有转机,秉着传承精神,站稳锡艺历史的转捩点;从此陈万能本着数十年不变的初衷,以发扬这个即将流失的古老文化工艺,为他终生的志业。强烈的使命感,使他立定决心任重道远,凭着毅力和耐心,走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段孤寂的创作路程,他说要给“锡”这个老金属,一个金灿灿的新生命。

1988年陈万能获得民族艺术薪传奖

陈万能说:“那个时候我还得到另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你得到信心,跟你产生骄傲是一线之隔,如果产生骄傲那你就不会成功的。那个时候更加努力的去研究,再一直把它创新下来。你没这个使命感,很多辛苦的路啊,没办法坚持,也没办法延续,你真的就半途而废了。”要振兴传统工艺,诚属不易,尤其是锡器这门无人闻问的冷门艺术,陈万能充满信心又不骄傲的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洪炉锻炼,巧艺如神,一脉薪传,工夫精纯”这是台湾推广文化不遗余力的舵手陈奇禄博士,题字赠与陈万能,用以赞扬他的锡艺创作;陈万能不仅是锡艺上的杰出表现,更有着高瞻远嘱的世界观,用宏观的角度培养下一代去创作自己的作品;他不只要在台湾生根,更期望这些质地温润的锡艺,能在更遥远更宽广的地方,闪烁它的美丽光华。

陈奇禄博士提字

*****

夫唱妇随 薪火相传

历经千帆过尽、繁华尽褪的鹿港,变成到处充满古朴记忆的观光小镇,文化是它最大的魅力。古老的建筑巷弄及充满历史典故的文物,鹿港对于陈万能来说不只是成长学习的环境,更是艺术创作上取之不竭的宝库。

陈万能以身为鹿港人为荣说:“我是做锡器的,如果我不在鹿港做,去台北的话绝对没有今天的成就;像各种传统手工艺,包括我的锡业,就是要在鹿港。”

一心走向锡业复兴之路的陈万能,如今已达登峰造极之境,在成功路上回首来时路,他非常庆幸有个秀丽贤淑的妻子陪伴及全心全力的帮助,让他得以认真的去从事创作,甚至出外做买卖,“夫唱妇随”的共同走过那一段艰苦的路程。

陈万能和夫人

陈万能说:“你找到好的对象,当然对你以后的助益是非同小可,我很感激我的太太,跟我一生这样子辛苦的携手走来;我昨天晚上才跟她讲,如果没有你这样子帮我,我没有今天。”陈万能感谢太太的携手共进,才有今天。

其实陈太太不只是贤妻,同时也是良母,陈万能四个儿子中有三个继承锡业的工艺,现在已担当起锡艺“传承”的责任。陈万能的三子陈志扬、四子陈志昇,两人都常获得台湾金工艺比赛的大奖;他们都有着绝佳的美术造诣,也许哪天就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喔。

陈万能的三子陈志扬

陈万能非常珍惜积累了数十年的店誉,并以他历代的锡工艺传承为荣,他也期许,能将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陈万能说:“我做的锡器,后面都有我的印章,表示对这一个东西的负责任,做功夫的人要有道德。”

讲信用、重道德,工艺家承传的不止手中的技艺,更把中国人奉守的理念铸入他的锡器中。

*****

锡器与传统文化并行

据说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之一,从出土文物的钟鼎尊彝中发现,远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懂得将锡掺合加入铜中冶炼出青铜的合金,因而冶炼出辉煌的青铜器时代,而后人们将锡这种金属材质单独使用,一直在民间流传使用了数千年。

锡艺创作——地藏王

陈万能说:“古音中‘锡’跟‘赐’同音,例如闵南语‘赐’,赐-就是天官赐福,中国人认为锡是吉祥、高贵的一种金属,所以喜欢用锡器来做为祭祀的用品。”

锡艺创作——辈辈封候

锡器的应用,可以说是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并行,民间技艺具有传递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有延伸社会习俗的功能,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献上记载台湾的锡器“造形源自铜器,昔时婚嫁必备,宗教礼仪必用”,由此可知锡工艺发展及其源流,在传统社会中互动的关系。@*(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