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相声名段之杰作探源》( 三 )

对口相声﹙中﹚
说唱艺术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对口相声《卖挂票》︰
1931年《戏剧月刊》第五期刊登郑剑西的见闻录,介绍了这么件事︰
“谭鑫培晚年,除了堂会,戏馆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广德楼日戏,贴他的《碰碑》,午后一点已经把戏园子四周上下,挤个水泄不通。好些人来不及吃饭,买了干点心充饥,还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占老地盘啦!饶是这样,一张条凳还是挤好些人,只要有好戏听,也就不觉其苦。”

“我的朋友石君那天坐在池子里,越到后来人越多,连窗户上都爬满了。戏唱到‘大轴儿’,天也黑下来了。谭老板大概还没有来,台上垫些个《逛灯》、《请医》一路的小戏。这时候,又有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头子,抹着一脑门汗珠,挤进小池子来找座。”

“伙计说︰‘这哪儿还有地方啊?桌子上都没有放茶盅的地方啦!’那老头子四下里看看,也真没办法,可是眼看好戏快上啦,又舍不得走,没奈何,就跟我的朋友石君商量︰‘您劳驾就请抬一抬腿吧!’石君问︰‘干麻?’他说︰‘让我蹲在桌子底下吧,反正有得听就得听,劳驾,劳驾!’石君瞧他这么大岁数,央告的可怜,就让出一条腿来,让他猴儿地下。”

“他谢了又谢,蹲下去了。好容易等到快八点,台上七郎的魂子上啦,台底下那么些人,立刻鸦雀无声。那个老头子半天不言语,这会儿却拍着石君的大腿说︰‘劳驾,您把腿往回靠一靠。’石君以为他闷在桌子底下,受不了啦,就想让他透透气。正说着,堂鼓响了,接着起冲头,导板头,胡琴也响了,等到老谭唱完‘…黄昏时候’,台底下崭齐的一声‘好’!这时,那个老头子早从桌子底下钻出个脑袋来,用嘶哑的声音喊了一声‘好’!又缩进去了。当时把石君吓了一跳。”

“以后,凡是老谭使一个好腔,他就站出来喊一声,一直到戏打住,散了座,他才颤巍巍的从桌子底下出来,对石君咂咂嘴说︰‘真过瘾哪!’石君问他︰‘累吗?’他说︰‘不累,听这出好戏,委屈着蹲一下子,也算不得受罪,可是您刚才要不让我把那声好喊出来,那可真憋得我肚子疼呢!’”

“买蹲票”是生活里的实事,“买挂票”也是这样。据《梨园外史》载云︰“春台班开戏第四日,胡喜禄唱《玉堂春》,看戏的客座人山人海,后面来的人没有地方,用粗绳子把板凳悬在戏楼的栏杆上,打着秋千看戏。众人不看戏了,都来看这稀奇的景致。”

这本来就够新奇的了,到相声里,更夸张成︰“挂着一百三十二位,连动都不动。”这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

*对口相声《当行论》︰
过去专门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贷的商家称为“当铺”,能够当多少钱,视抵押品的估价而定。而“当铺”所开表明抵押钱数的到期凭票赎回的单据,叫做“当票”。用抵押品向“当铺”借钱,叫做“当当”。过期不赎,抵押品归当铺所有,叫做“死当”。

“当铺”里站柜台的大都学徒出身,从实践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珠宝玉器、古玩字画,得有鉴别真伪的过硬本领。对各种皮货,只需口吹、手摸,就能分清高低档次。传统相声《当行论》就是评点当行活动的。

*对口相声《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诗、酒、花,是过去文人的七种爱好。这段相声是由有关“抚琴”、“下棋”、“画扇面”、“学羲之”四个民间笑话融合而成的,知识性与娱乐性较强。一方面,传播了有关古琴、象棋、书法、国画的常识;另方面,讽刺了那些自许“名家”,冒充“权威”的人。

尤其整个段子顺畅、自然、生动,使人有“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连串来”之感。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相声的“说”、“学”、“逗”、“唱”,与“全堂八角鼓”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全堂八角鼓”是相声说学逗唱的“根”。因此,下文将对“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相声说学逗唱的影响,略做介绍。
  • “拆唱八角鼓”包括“说”、“学”、“逗”、“唱”、“吹”、“打”、“拉”、“弹”八项技艺,其中又以“逗”最为重要。从现有的资料看,丑角的“逗”与相声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谐音打岔”、“俏皮话”等十分类似。“拆唱八角鼓”丑角的“逗”,可能源于北京流行的“高腔戏”的丑角的插科打诨。清初,北京盛行高腔,并有“八角鼓岔曲”即源于高腔脆白的说法。
  • 北京图书馆藏有清代前因居士手稿本《日下新讴》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描述民间艺人在杂耍馆作艺的情形︰“万年茶社好风光,杂耍纷陈欢乐场。八角鼓停碟子李﹙人名﹚,象声接上画眉杨﹙人名﹚。”诗下有注︰“万年茶园,在鼓楼前,常以各班演剧。如遇无戏之日,则陈杂耍,然非技之最精者,不能登场供应。碟子李,画眉杨,皆杂耍中著名专精一技之人也。”

    这里提到的“象声”,就是后来单口相声的一种。

  • 民间艺人的特点是流动性大,不论“撂地”还是茶馆、书场,哪里挣钱多就奔向哪里。张笑侠﹙人名﹚《相声总论》载云︰“相声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堂会中有,外间少见。后来学者众多,堂会又少,实在不足维持生活,慢慢的便在台上说。又过了几年,便跑到天桥地场上说去了。所以有一般人全管他们说相声的叫做‘叫花子’的。”

    其实,从子弟票友转变为自食其力的艺人,和流落街头的“叫花子”完全是两回事。

  • 相声的“柳活”属于学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桥“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桥“撂地”表演的技艺,除练把式、耍大刀、盘杠子、拉硬弓、独角戏、学口技、数来宝、拉大片、说评书、唱渔鼓外,还有单人做滑稽表演的。这类艺人凭借巧舌如簧,能说善唱,精于表演,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

  • 有关滑稽的演出诞生于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宝林在表演“卖梨膏糖”时,说唱朝报新闻添加笑料而成。随后,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声、“双簧”的表演方式,丰富了这种单人滑稽说唱,并由地场转到戏园子,称之为“小热昏”、“独角戏”。1920年流传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独角戏,鼎盛时期拥有一百多个班社。
  • 侯宝林表演“柳活”,紧紧抓住某些著名演员声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学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学两、三句就能要下“好!”来。

    侯宝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关公战秦琼》正式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热情赞扬,可以说是侯宝林表演“柳活”的巅峰,并曾灌制唱片发行国内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宝林就以《关公战秦琼》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 侯宝林谈及表演心得时曾说︰“艺术离不开美学,相声艺术也不例外。”我们前辈有四句口诀︰“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生而不紧,熟而不油。”
  • 相声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不论就整体艺术还是具体的相声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难的。这里选择了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在内的十几段传统相声,略予追溯它们的变迁与来历,旁及当时的社会态势,作为一种小民历史的佐证。当然,对于数以百计的传统相声数量来说,区区十几段的比例所占甚小,只能窥全豹于一斑。
  • 先说这个相声源流的背景,从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选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废除。因此明、清两代,文科考选士每三年一次,考试题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体,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构成。从起股到束股,又分为互相排比的两段,一共八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