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玉山行旅》《宁静的夜》双主题水彩展

洪东标《创作的理念与实践》(三)

2008年11月16日国父纪念馆演讲内容摘录
洪东标
font print 人气: 37
【字号】    
   标签: tags: , ,

《向女神致敬》是我在十几年前的作品,藉由一个大理石雕像去表现,到去年的个展我才发表出来。右边这一张是我零六年去美东旅游的时候,带我儿子去看耶鲁大学,走着走着无意中闯进了耶鲁大学的美术馆,看到光线从窗外投射进来,照在这个没有头的雕像上,很美,我当时就给感动了。后来我藉由这个雕像的形,来表现光影的层次。


《鲁大学美术馆》

为了使题材更多元,我接着画植物和花,采用很多实验性的方法。这一张全开的作品,画的是旧金山艺术宫的那个大庭院,那个大庭院非常精彩、漂亮,曾经是世界博览会的会址;目前成为旧金山一个非常好的市民休憩的场所。我去的那一天光线很美,就把它用相机记录下来。我必须承认我也是看照片画,但不是在模仿照片,我必须去诠释照片里面的内容,把光影做多层次的表现,这是我去年个展的主打的作品之一。

花卉的题材我也画一些,花店在卖花的时候,都把花放在塑胶桶子里面,一桶一桶的排列。那天我早上散步经过,发现它很漂亮,就把它作为题材。尤其在阳光下,那绿色的层次,枝叶的交错、花的造型的变化,都相当精彩。这一张是很大双全开的作品。


《向罗丹致敬》

这一张《向罗丹致敬》是改造后的作品,开幕式时邓国清老师为我致词,他对我去年个展的作品朗朗上口,我被他吓到了,一个七十几岁的老教授,老师竟然能够对我去年个展的作品朗朗上口,叫的出名字还叙述内容,其中包括这幅《向罗丹致敬》,下面是郁金香,后面是罗丹的《加莱市民》雕像,也是用双全开来表现。

我的分割表现形式慢慢转移到真正的人体了,我之前都画雕像,铜像、大理石雕刻都硬梆梆的,用分割表现硬的东西好像理所当然,别人不会去质疑质感表现的不好。所以我经过尝试,大胆的进入到人体的领域。刚开始的时候有点生硬,但是从光影里面去分割的时候,其实它还是有趣味的。

人物的部分还是继续用分割的方式,包括右边这一张,但它不像现代艺术那么难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画家在左边,他有一个大鼻子,正在画一幅画,他在这个画布上画裸女,可是裸女这个脚竟然能够伸到画布外面去了,这就表示说她同时是模特儿,所以真实跟绘画之间产生一个虚幻的重叠,这是这一张画的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毕卡索的作品中有类似的题材,但我不是抄的,我是在现场写生的时候想要这样,画模特儿就躺在那里,我就顺其自然很快的把它完成。

我几乎都是在现场写生、完成。包括这幅我把环境扩大以后,融入静物、雕像,镜子反射这样的多重的空间。前面的静物可以算是一个单一的主题,也可以变成人物画的一个前景,那人物画跟后面的石膏像跟镜子里面一个反射的影像再去做多层次空间的组合。这是我一系列从写实到分割的发展过程。(待续)

<--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运用这种水彩渲染技法,得把画纸搁在自制的画板上,用羊毛刷子蘸上水,全张打湿,掌握适当的湿度变化,再依序落笔画上远景、中景、近景,所以是无法用笔事先在画纸上打稿、构图的。只能靠摸索熟练之后,再随意挥洒。
  • 其实传统的水彩画特色,是轻盈明快、即席创作的小幅作品,多半以八开、十六开居多,画四开就算是很大幅的了!但我总好画对开或全开,因着经验的积累与摸索,往后的作品就渐渐的摆脱了渲染法的朦胧、轻飘与无力,具有了油画的厚重感、摄影的效果和国画的意境,形成了自我的风格。
  • (大纪元记者黄玉燕台中报导)睽违五年后,廖素铃二度于台中市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此次个展作品内容多元化,皆是近三年来的新作。其中水彩绘画着重在生活周遭的描绘与纪录,画面处理是光影与空间的交互运用。油画则致力于各种技法的探讨,如人物写实强调神韵、特质的瞬间捕捉,并融入心灵梦幻般的意境呈现,而个人内心世界对现今社会的感受与冲击,则反映在田园生活的乡村系列作品。
  • 【大纪元11月3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陈文正/桃园报导〕废弃的竞选旗帜,除了可变身为环保袋,也可以变成美美的风景画!平镇巿美术老师张翠吟就运用罗马旗上具不同色块、图案、肌理的特色,剪贴成一幅幅风景画,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水彩画呢。
  • 一件件作品的诞生都是每位作者心血的累积,为使作品能流芳百世,创作者在选材时必须考虑到材料的特性与品质,选用品质好,稳定不易褪色的颜料才不致造成日后画作变色走调;如可选用颜料稳定性较佳的矿物性颜料,以及中性画纸作为作品基底材,因酸性纸张经过氧化、水解、架桥等化学作用后会加速老化造成纤维降解,纸张颜色会开始泛黄,强度也会大幅下降而产生脆化、粉化等状况。因此多方了解使用材料的特性,才能避免日后老化的缺憾。
  • 风景画在西方发展的时间远较中国来的晚,从十七世纪的荷兰萌芽、十八世纪的英国盛行、到十九世纪法国才被成为正式的绘画主题。
  • 12月初在中正纪念堂一楼展厅,一项别开生面的画展:有10个国家、172位画家、近两百幅水彩画作盛大联展,这次国际性水彩邀请展,由台湾国际水彩画协会理事长苏宪法策划,
  • 画过水彩的人一定都知道‘浅色先画’的道理,却很少人真正付诸实践,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作画顺序的判断与计划。以下我以这件风景水彩习作来说明如何从‘先浅后深’的原则之下,设计大程序与小程序,让水彩画的技巧难度降到最低。
  • 我画画的时候,希望作品提供观赏者非常轻松愉悦的环境。所以我始终认为,艺术创作是很辛苦的,因为画家要仔细的思考,用心的创作,在作品上经营表现想表现的内容,物象结构、立体感,甚至做出整体的气氛,营造怎样的气势…画家要有创作经验累积出的创作涵养去表现,这样的画让欣赏者非常轻松愉悦,看画时一目了然,可以慢慢品味。这样艺术才可以跟群众结合在一起,而不是象牙塔;也不是很高深的学问,不需要经过高深的文字解说才能够理解,这是我一直很坚持的看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