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参军戏》(二)

“参军戏”特点﹙上﹚~嘲弄讽刺、咸淡见义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如同许多失传的艺术形式一样,“参军戏”虽然在唐朝、五代都盛行一时,却鲜有文字记载的脚本流传下来。根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所附的<优语集>里一些“参军戏”的故事,其中有七、八篇是较为可靠的史料,根据这些剧本内容及其他有关资料,可以归纳出“参军戏”具有如下特色︰

一、嘲弄讽刺
“参军戏”继承了古代“俳优”的传统,以嘲弄讽刺为能事,构成鲜明的艺术特色。艺人效仿古代“俳优”在宫廷上大胆讽谏,为平民百姓代言,实属难能可贵。例如属于政治讽刺的精彩“参军戏”《掠地皮》︰

“徐知训在宣州﹙安徽宣城﹚,聚敛苛暴﹙敛财又残暴﹚,百姓苦之。入觐﹙进见君主﹚侍宴,伶人戏作绿衣大面若鬼神者﹙着官服演员戴着大面具装鬼神状﹚。傍﹙旁边﹚一人问︰“谁?”对曰︰“我宣州土地神也,吾主人入觐和地皮掘来,故得至此。﹙因为我的主人把宣州的地皮都掘了,我只好跟他入觐来了。﹚”

这则“参军戏”很妙,故意调侃徐知训治理宣州的横征暴敛,用宣州土地公公的无奈,反应当地百姓过的是怎样痛苦的日子。实在幽默!

二、咸淡见义
“参军戏”通常由两个艺人表演,一个是艺人嘲弄的对象“参军”,代表罪人或是假官,也代表世俗中精明计算的那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聪明人”。另一个是嘲弄“参军”的角色或是“大智若愚”的对手;这样的一方在唐末的记载里始叫“苍鹘”。后来“苍鹘打参军”,也成为“参军戏”的特色。

明朝于慎行在其所着的《谷城山房笔尘》﹙即《谷山笔尘》﹚里,记载了“参军戏”的演出情形︰“优人为戏,以一人幞头衣禄,谓之参军;以一人髽角敝衣,如僮仆状,谓之苍鹘。 ”意思是说,扮“参军”的演员得绑好有四条带子的包头软巾,穿上官服;而演“苍鹘”的人则用麻布绑发髻,穿上破旧衣来表演。

至于“参军戏”的具体表演方式有所谓的“一问一答,咸淡见义”。问答重点以“参军”为主,类似今天相声的“逗哏”;以“苍鹘”为辅,类似今天相声的“捧哏”,而且除一问一答之外,“参军戏”里还常常有“打”的动作,演起来戏剧性十足很热闹;因此“参军戏”又称为“打参军”。

至于“咸淡见义”的“义”字,则是指参军戏里面的“主题”,引用“咸与淡”的对立印象,来说明“参军与苍鹘”之间问答上的对比。基本上对照任何戏中的发展情节,只要在两个角色之间具有强烈对比者,皆是“咸淡”形容的意思。

至于表达主题的方式很多,问答也不限于都是说白,往往歌词中可以更方便回答;因此“参军戏”有光用讲话一来一往,也可以说着问、唱着答——“白问唱答”,或是相反的“唱问白答”,发挥形式可以十分灵活。尤其当“参军戏”中的参军角色与苍鹘角色之间的问答、呼应、抑扬等表现方式广泛流传后,对后世的“相声”艺术更是产生了重大影响。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俳优”以“善为笑言”的“笑”为特征,“言”为手段。若无言、笑,则无从谈起,足见“言”的重要性。仅从上面例子就可以看出,“俳优”的语言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构成浓郁的喜剧风格。尤其是隐语、反语、夸张语的妙用,更值得注意。
  • 笑话古已有之,《诗经‧卫风》中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可惜戏谑的内容没能流传下来。
    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许多笑话,大都散见于寓言故事里,有以讽刺见长的笑话,如《自相矛盾》、《画蛇添足》;也有生活气息浓郁的笑话,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还有生动形象、
    耐人回味的笑话,如《对牛弹琴》、《叶公好龙》。
  • 风靡一时。笑话集《启颜录》据传为侯白所撰,杂记诙谐调笑事,但也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以侯白为主角,侧面反映侯白的艺术与为人。
  • 侯白尚未知名的时候,有一次令宰来到本邑,侯白跟人打赌说可以让令宰大人学狗叫。其他人都说好,如果侯白赢了,他们就请客,反过来就是侯白得请客。于是侯白入内进谒大人,侯白说︰“公初至,民间有不便事,望咨公,公到前,甚多盗贼,请命各家养狗,令吠惊,自然盗贼止息。”令宰说当然,我家也需要养能吠之狗,那里找的到呢?侯白就说家中新有一群犬,可是它们的吠声跟其他狗不一样。
  • ,《启颜录》里所收的笑话未必都是侯白创作的,不过大部分的笑话还是来自于侯白;敦煌卷子本的《启颜录》里,将内容分成论难、辩捷、嘲诮、昏忘四类,其实还可以加上语言文字游戏,共为五类。
  • 嘲诮
    如《射不着垛》︰“宋国公萧瑀不会射箭,有一回重阳节太宗赐射,萧瑀不管怎么射都射不到箭靶子,一无所获。还被大书法家欧阳询当面作诗嘲笑: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 古代众多的文学艺术形式中,笑话与相声的传承关系最为明显。段宝林在《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一书指出︰“单口相声与笑话最为接近,可以说是专业艺人说的笑话,不过单口相声与一般的小笑话不同,它是专业性的,篇幅较长的笑话。相声演员往往把几个小笑话串联起来,增加许多生动的细节,来表现更加丰富的内容。”
  • 笑话跟相声之间的传承关系更多的表现在艺术手法方面,以下略举数端︰
    一、歪讲
    二、吟诗答对
    三、三翻四抖
    四、方言习俗
  • 古代笑话确实为后世的相声艺术注入了许多营养因素,对整体相声艺术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影响,并构成相声系统中的主流。然而,古代笑话中的糟糠糟粕也流传到相声中来,目前相声中的一些弊端,其实在古代笑话中就有蛛丝马迹可寻。譬如说,以个人生理缺陷状况来开玩笑的内容,这在古代笑话中就屡见不鲜。
  • 提到“参军戏”的起源,经常引用的是《乐府杂录》中的一段记载︰“…后汉馆陶令石耽﹙朝代官职人名﹚有赃犯﹙贪污受贿,违犯法纪﹚,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古代罪人通常这么穿﹚,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