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传统之美

陈三火剪黏艺术 化腐朽为神奇

自创“自然摔碎找寻元件”技法,废弃酒瓶、陶罐、花瓶一经“火师”的巧手,即化腐朽为神奇,剪黏出各种神祇与人像。
文、摄影/陈勤
font print 人气: 190
【字号】    
   标签: tags:

剪黏大师陈三火,外号“火师”,修建过一百多间庙宇,专研于寺庙的剪黏艺术,取材于各种废弃酒瓶、陶罐、花瓶等,这些材料经过他的巧手,化腐朽为神奇,剪黏出各种神祇与人像。同时,他也是获得2007年“台湾工艺之家”剪黏项目的得主。


八仙中的刘海此代表逆转胜,遇到困难要发奋图强,代表“人”偏财。


八仙中的刘海此代表天仙,代表“天”天财。


八仙中的刘海此代表地,做人要规规矩矩的做事,代表“地”正财。

由平面转立体 开剪黏艺术先河

陈三火从17岁起就跟着哥哥──国宝级剪黏大师李世逸学剪黏,跑遍了全台湾大小庙宇,常以寺庙为家。他说,大哥的教导很严格,学习时非常的辛苦,但是却很扎实,“当初对兄长的要求也是很不以为然,现在很感激大哥的教导。”当年从学徒、出师、到创业各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他表示,自己能成功主要是很听话,教什么做什么,常请教别人,虚心接受人家的建议。

自立门户之后,某一次陈三火在丰原慈济宫工作时,看到庙方弃置的碎花瓶,便顺手拿来当作创作材料,结果在他的巧手巧思之下,完成了一尊“达摩尊者”,这个意外的成果也变成陈三火独特、创意、环保的作品风格。

自从他开始用自然破碎的素材创作之后,他的家人、周遭朋友都会自动提供家中的废弃酒瓶、碗盘、瓷器供他创作,“只要想到环保,就想到火师。”不管是怎么破碎的素材,只要加上他自创的“自然摔碎找寻元件”的技法,一件件独一无二、生动活泼的剪黏创作就这样诞生了。他的创意,也使得这样原本以壁饰、较为平面人物为主的传统技艺,变成了一种动作也更具劲道、灵活的立体作品。

2003年因大哥往生,陈三火才惊觉生命很短暂,“应该先为历史留下什么”,心想,从做工到匠师有13年的过程,由匠师升级到艺术创作有20几年的历程,以前要欣赏剪黏,必须到庙宇去看,方便性不够,若能将剪黏艺术成品如西方名画到处展出,就必须改变其风格,随处可见与方便性,才能普及。这也是后来陈三火将剪黏艺术由平面转为立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陈三火在工作室叙说他的故事。

“工艺之家” 传承使命

2007年3月,陈三火获得了由行政院文建会策划、国立台湾手工艺研究所主办的“台湾工艺之家”殊荣。台南县长苏焕智主持“工艺之家”揭牌仪式时表示:“台湾最缺少的就是传统艺匠,传统艺匠都是国家的宝贝。”


陈三火获得唯一以剪粘获得“台湾工艺之家”,好友陈哲雄与陈金旺里长赠与匾额道贺。

剪黏是一种庙宇艺术的民间工艺,寺庙的剪黏艺术通常是以忠孝节义民间故事为主,“火师”本身是艺师也以自己熟悉的人物做基础创作,以前为了“顾肚子”常满足庙方要求,而失去传统剪黏艺术的美,现在“火师”则是以使命感的态度将此传统艺术传递下去。

他说,自古“寺庙剪黏工艺”皆须讲究对称平衡、对比和谐,强调主从关系与韵律的渐层原则等艺术美学原则与具体内涵,然后才能借着充满美感的形式表现与深具意涵的题材内容相互结合,表现祈福、辟邪等功能及激发人际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创造传统工艺的主体价值。

为见证历史 不再同流合污

但随着工商时代的变迁,许多文化逐渐西化,在1980年代,在工资日趋高涨的环境压力下,“求新、求快、求完工”剪黏师父因而发展出利用烧陶技术,将常用的剪黏体材预先分解制作的“淋烫模件”,再由一般泥水师父按图拼凑完工。

从前台湾寺庙剪黏装饰讲究慢工细活的传统工艺已不复再现,沿袭传统下的“玻璃剪黏”或称“玻璃剪仔”大都被新兴的工厂大量制造的“淋烫模件”全部取代了!

台湾寺庙剪黏装饰,也因寺庙翻修只求建筑物的巨大规模,普遍的不重视历史、人文、与工艺价值,也变得“更趋相似而复杂,更加华丽却失序”。

寺庙的建筑装饰,包括石雕、木雕、交趾烧、剪黏、彩绘等全部或大部委由掮客从中国采购,运回台湾组装,该等物件也全由中国一般工人粗制而成,其中则甚少具有技艺价值。

这样的结果,造成了不少的传统文化价值如:敬天崇祖、伦理序位、正义节气、孝悌友爱等象征与意象消失了。甚至要求寺庙以剪黏装饰,去体现出传统工艺主体价值中的“艺术美学原则”也变成一种奢求。


苏武披风代表节,十指环扣思念祖国。

为了承传不再同流合污,恢复传统剪黏的美,陈三火会要求雇主依传统的做法,将此技术传承,让人体会出传统文化的价值。火师说:“剪黏艺术传承这条路,我会做到无法再做为止,为了要让历史留做见证,期许‘三火’能愈烧愈旺!”

*****

剪黏工艺 传统建筑装饰艺术

剪黏的演变过程

什么是剪黏?“剪黏”又名“剪花”,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约公元1600)的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由于潮州自古就是岭南重要的陶瓷产地,拥有许多毁损、废弃的陶瓷破片,而被当地泥水匠师利用发展成剪黏工艺来美化建筑,潮州人俗称它为“聚饶”“贴饶”或“扣饶”,后来随着“唐山移民”的“落番”或“渡台”被带至东南亚与台湾,为明清以来之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广东人称之为“嵌瓷”。

“剪”“黏”的艺术,技法上,剪黏与西洋的“马赛克”工艺相当接近。马赛克(MOSAIC)原意为镶嵌细工,“镶”是把一种物质崁在别种物质中间或上面。“嵌”是填补缝隙,这种填补和置放的过程就是镶崁。

“剪黏”则是将各式各样的陶瓷片,裁剪成不同需要的形状,逐次嵌黏在已有雏形(粗胚)的泥灰表面上,来构成完整的图样装饰。

“剪黏”的作法,是以造型绘画为基础,用铁丝为骨,灰泥为肉,塑出人物、鸟兽及花草造型,再以钳子剪下碗片或彩瓷修饰后成为其外皮镶嵌其上,完成后就是台湾传统寺庙中屋脊、檐下照壁的建筑装饰艺术品。


初学剪黏都从花、鸟入门,图为学生周彩莲作品–松鹤延年。


初学剪黏都从花、鸟入门。图为学生周彩莲作品–富贵呈祥。

“剪黏”的作法

一般认为是结合泥塑、陶瓷剪裁、镶嵌、陶艺、彩绘等具有高度技术性、综合性,流传于闽南、客家等族群与地方间的“传统工艺美术”。

“剪黏”的表现手法,具有平嵌、浮嵌和圆(立体)嵌等,题材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


传统剪粘做法福禄寿,通常置放于庙宇的中梁。

“传统寺庙工艺”受到台湾特殊的地域差异与人文历史背景的影响,衍生出在地的特色,尤其在建筑装饰角色,因配合“唐山”移民心理与生活的需要,无论外型,或由点、线、面构成的形式,及对大小、位置、次序等的安排组合,在在彰显了宗教信仰的祈福教化、趋吉避凶,及传统美学的表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秀朗兰园位于花莲市西郊沙婆礑水源地山岚下,一处宁静幽雅的地方,园主马天官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花莲人,经营占地千余坪的兰园已20多年。从一开始对兰花的研究到改良兰花的品种都是其一手包办,多年来精心努力,将兰花的原始生态之雅、自然美丽之姿,融合了石雕艺术于其中。流连于花与大自然的对话中,让人忘却都市麈嚣,并深深体会兰花之美。
  • 乍见小小--汤谷明,娇小的个子、宏亮的嗓音,一身古铜发亮的肌肤,散发着充沛的活力。很难想像经年承接各种生态专案、赴各地演说、带团旅游于山颠海媚之间的她,从小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都市小孩。
  • 许胜哲出生卖鱼世家,在市场长大。凌晨四点,他们就得摸黑赶去批货,即使严冬清晨,为了保持鱼的鲜嫩,也得咬着牙,将龟裂发紫的双手伸进冷冽的冰水中,往复多次。如此卖力地工作,家中经济却仍入不敷出;为此,父母亲常因缺钱而标会,但却常常被倒会!求助无门的母亲没有体力生气,也没有时间欷嘘,叹了口气,还得继续到市场干活。
  • 多年前,刚毕业的思芳,一个青春美好的现代女子,一日午后,去邮局寄东西,行经辽宁街一条偏僻的小巷。巷里有家店,思芳转头一瞥,一袭素衣回旋,如花雨漫飞;葱绿、嫣红、靛蓝、嫩粉、鲜黄,翩翩衣袖,粉藕衫裙…思芳看呆了。这时店里老板彩琳走了出来,淡淡约约莹回着一份远古幽馨;彩琳以为思芳不好意思开口,大方地对未曾谋面、推着推车的思芳说:“没关系、没关系,如果你真要外面那个纸箱,你就尽管拿走好了。”
  • 降低价格兼卖传统饮料,曾国宝把一杯七百C.C的绿茶从市价二十五元降到十元,此一平价连锁经营方式,把台湾的路边凉水带向新主流。
  • 初见郑杰明,一百八十公分以上的身高,健壮挺拔的体格让人印象深刻。原来,从小学四年级起,篮球便成为他每天生活的重心。清晨四点,太阳尚在沈睡,郑杰明运球落地的声音,已带动人们一天的活力。就这样,扣篮、转身、投篮、防守,一次一次,直至日落西山。而他每天风雨无阻、毫不间断的精神,也让他纵横驰骋于各大球场,成为叱咤风云的篮球选手。
  • 从一位意气风发的职业妇女,到甘于平凡的家庭主妇;从一位孤军奋战,陪着孩子与整个教育体制抗衡,到带领着一群有心的父母学子寻找教育的理想。李雅卿的故事,在台湾教育的开展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 书法就是我的人生,书法就是我的生命”。如果不是朋友的引荐,很难想像这位个性豪爽,诗、书堪称一代翘楚,且绘画、音乐及人文、武术样样兼修,彷若今之古人的传奇性人物,竟会出现在今日的台北大都会。从丁锦泉老师身上,我们看到台湾文人独特的生命力与光辉。
  • 折纸飞机超过6千种,创下纸飞机飞行52公尺世界纪录,童心依旧的卓志贤,保持着对生命的赤忱,他教导别人的,不只是如何制造一架好的纸飞机,更将唾手可得的快乐秘诀散播出去……
  • 竹枝词谱写的秋歌多采多姿,词情贴近人心,直写人生,抒发心情,描绘人生风尘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忆,或许得到慰藉,得到净化升华!
评论